第11版:理论周刊·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宝贵精神财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严密的逻辑耦合。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可不断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坚定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红色文化增进各族群众的政治认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共产主义理念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谋求自由解放、追求民族复兴的光辉历史。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可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民族团结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努力打造将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融合的精品思政课程,讲清楚百年大党依靠各族人民群众、穿越血与火的洗礼锻造的光辉历史,增强各族学生对党的历史认知,引领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应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完善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强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将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教育有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之中,做到宣传教育全域化、全程化、全方位覆盖。

  以红色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辱、实现民族自由解放和繁荣发展的历史轨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集体认知,是全体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的不竭精神源泉。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持红色文化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现实性,也有利于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红色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持红色文化价值导向的同时,融入时代精神,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在现代智慧生活中彰显红色文化元素;繁荣红色文艺创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好满足全国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红色文化助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只有以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才能推动民族地区如期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红色文化源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人民生活富裕的光辉历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就要用红色精神武装全国各族人民,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汇聚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蓬勃力量。为此,应强化民族地区红色文化保护意识,完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的地方法律法规;根据民族地区拥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精准定位,加强红色文化公园、纪念馆等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增加民族地区群众收入,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党史教育融入高校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课题编号22E14)的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