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夏智伦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新征程,湖南要坚持不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足“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禀赋,以“大思政课”芳草计划为抓手,从红色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传承精神谱系、汲取奋进力量,构建湖湘红色育人新生态,努力培养堪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大任的栋梁之材。
深耕沃土,守牢“魂”与“根”,让湖湘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推动湖湘红色教育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深入挖掘湖湘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和成果应用,为高质量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开发系列精品课,提供思政课程基础性教育教学资源。以小学“故事感知”、中学“精神解码”、大学“实践创新”的螺旋上升模式,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湖湘红色育人“大思政课”体系。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激活湖湘红色基因与新时代的湖南生动实践同声共鸣。以“心忧天下、家国情怀”为内核打造红色育人体系,活态转化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绘制湖南“红色数字地图”,打造“湖湘红”沉浸式基地矩阵。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创新实践路径,进一步挖掘岳麓书院蕴含的“两个结合”富矿,将“岳麓书院”大思政课打造成为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研修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在求学求知、创新创业中淬炼“敢闯敢拼”的锐气、磨砺“坚韧不拔”的意志、塑造“血性担当”的品性、激荡“兼容并蓄”的胸怀,让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共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实践。
破壁出圈,贯通“新”与“活”,让红色文化叙事直抵人心
以“新”破壁,打造鲜活叙事机制。要实现新理论、新内容、新技术赋能红色文化叙事。开发集红色育人资源数字化展示、学习、互动与数据分析为一体的“芳草计划”小程序,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与科技、红色文化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不断优化红色叙事的质量和体验,推动红色精神入脑入心见行动。要实现从单向灌输到学用相长的生动转变。既要重视实践教育成果的总结提炼,又要注重学生探索性的创造,鼓励学生撰写红色微剧本、创作红色动漫、传唱红色歌曲,积极投身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学习。
以“活”出圈,构建多维叙事体系。要实现从历史切片到时代镜像的内容创新。突破单一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提炼经典故事中的人性光辉与精神密码,与当代“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主题共振。将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故事与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实践并置,形成跨越时空的价值对话,使红色叙事既承载历史厚重感,又回应新时代需求。要实现从静态展陈到沉浸体验的形式革新。打造好历史与现实的交互场景,听红色文物“开口说话”,观革命英烈“现场演绎”,在鲜活的湖湘故事中营造“虚拟在场”情境,拉近历史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责任感。
知行合一,提升“质”与“效”,让红色实践育人润物无声
建好红色研学品牌体系,在躬身实践中感悟革命真理的力量。持续做优“我的韶山行”等实践育人品牌。科学规划“伟人成长成才”“重温长征精神”“革命星火燎原”“新时代红色地标”“重走青年毛泽东游学路”“‘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等精品线路,打造“湖湘资源+大思政课”模式,促进研学基地集群建课、串珠成链,形成红色育人整体效应。
建好场馆思政品牌体系,在协同育人中彰显红色文化的魅力。充分挖掘高校、场馆、区域内的育人资源,以高校为主体,协同聚力,联学联建,推动构建高校、场馆、地方“三位一体”协同联动工作机制,遴选一批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伟人故居、革命旧址、山乡巨变、智创未来”的品牌链,打造校校协同、校馆协同、校地协同的湖南红色教育大平台。
建好网络育人品牌体系,在数字赋能中拓展红色育人的空间。利用“我是接班人”“奋斗青春号”“青春学习堂”“走近湖湘红色人物”等网络育人品牌,培育一批网络思政名师、网红IP、思政类融媒平台,构建“云端思政”“网际思政”“仿真思政”教学新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