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
今年9月,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一书送到了我的案头。翻开书卷,我欣喜不已,感叹这是一本早已期待的好书。
我家住在南岳衡岳村,我很小就听说过文校(即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的故事,后来才知道文校就是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我一直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曾收集过有关资料,也撰写过闻一多、朱自清在南岳等方面的文章,甚至还想写一本关于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的书,也算对家乡一份贡献。现在我终于看到公开出版的《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深感欣慰。通读全书,我认为《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有几个特点。
第一,选题独特,视角独具一格,填补了将长沙临时大学作为独立主体专门研究的空白。众所周知,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作为西南联大的前身,长沙临时大学存续虽不足一年,但于中国现代教育史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我读过不少西南联大的校史资料,对于长沙临时大学的介绍大多只是一笔带过,有的甚至只字不提,专门介绍、研究长沙临时大学的著作更是难得一见,《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为我们弥补了这一遗憾。
《弦歌不辍——长沙临时大学纪实》的最大亮点,就在于它有别于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既不是相关人物、事件的文学叙述,也不是关于其历史贡献地位的论文论述,而是对长沙临时大学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研究,填补了长沙临时大学系统研究的空白。尤其是该书还挖掘了大量长沙临时大学党支部的史实。据载,当时长沙市地下党员总共50多人,长沙临时大学党员占了一半多,长沙临时大学党支部成为长沙市抗战期间文教系统成立最早的党支部,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党支部。长沙临大党支部成立后,积极组织领导湖南文化界抗战后援会、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创办发行进步报刊,邀请各界名流到临时大学演讲,动员学生参军参战奔赴延安,成为长沙教育战线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在南岳则联手岳云中学、南岳乡村师范,发起成立南岳联合抗战后援会,成为当时衡山最有力、有人、有工作实绩的民众救亡团体。此外,长沙临时大学还为后来的西南联大党组织保留了珍贵的革命火种,为昆明著名的“一二·一”运动储备了必需的红色基因。这些研究都是以前史学界的空白点或薄弱点,我们今天读来特别有新意,并由此升腾由衷的敬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大学文化之博大,感悟大学红色血脉的传承,进而探寻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密码。长沙临时大学是长沙的历史骄傲,长沙的文化名片。长沙也必将传承“刚毅坚卓”的文化精神,谱写教育强国的时代华章。
第二,内容丰富,逻辑递进感强,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的长沙临时大学。全书以纪事本末体为体例,辅以珍贵的文献资料、照片和图表,全面梳理,深入挖掘,系统阐述了长沙临时大学的方方面面,从题目的设置可见其内容的丰富性。全书分列四大部分,第一章:辞却五朝宫阙,一张移动的课桌搬到长沙;第二章:驻足衡山湘水,奏响“八音合鸣”弦歌;第三章:汇聚坚强力量,高擎抗日救亡猎猎旌旗;第四章:三千里路云和月,开启“教育史上伟大长征”;结束语:短暂的校史,不辍的弦歌;附录有大事记略、重要文献、特别报道、临大记忆等。该书通过无数纵向的点和若干横向的面,让长沙临时大学的时代背景、办学特点、历史贡献等渐进式呈现在作者笔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艰辛而辉煌的历史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体裁新颖,可读性强,读来有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该书既有史书的纵深度,又有文学作品的可读性,特设“历史回音”,将文献资料与史实陈述有机融合,设“附录”作为正文的重要补充,加之图文并茂,使得历史的厚重感与阅读的轻松感不存在违和。书中不少照片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很多照片背后都蕴藏着经典故事,如北大、清华、南开、长沙临大、西南联大的校徽,现在都是珍贵的文物。再如中南大学的民主楼、和平楼,都为清华大学在湘所建,湘雅医学院也有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历史,长沙临时大学文学院办学于南岳圣经学校,涵德女子学校、协操坪四十九标营房是长沙临时大学的学生宿舍区……一处处历史遗迹遗存,将人们带入了那段凄风苦雨又壮怀难折的岁月。书中还有张伯苓、梅贻琦、蒋梦麟、闻一多、朱自清……众多名人的经典故事和趣事,读来倍感亲切,备受教益。
夜深了,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首不能忘却的歌:“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长沙临时大学的全貌在这本书里可以完全呈现。我强烈推荐这本书,尤其是建议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好好读读,细细品味。
(作者系湘潭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