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湘江副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6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讲好大道理,说好小故事
——评《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卢刚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思想舆论界的热点话题,也是学术理论界的前沿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联合编写的《共铸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体系宏大、论述深刻,集中阐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破古今之互蔽、破中西之互争、破新旧之互别方面的融会贯通,是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领域的精心之作。

  体系严密宏大

  本书概括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和特质,在深入分析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百余年演进历程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承载方式,并从方法论的高度总结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方式、原则遵循和赓续路径,最后落脚到“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文明愿景。

  全书系统总结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承载方式,既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等抽象叙事,也有优秀文艺作品等具象呈现,既有历史文化遗产等传统样态,也有数智时代的网络和科技等新兴样态,正如书中所说“通过载体的功能发挥,中华文明得以在具象和抽象的承载中被叙事、呈现和表达,进而实现传承与发展”。

  从理论逻辑上看,本书的体系构建内含文化的三个层次,即“内道”“外器”和“动势”。本书在“体用贯通”的基础上,即在分析“内道”——思想精神、价值理念和“外器”——物质载体和非物质载体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动势”,即文化赓续发展的运动态势,既包括时间维度上的传承,还包括空间维度的传播,指出“内道”和“外器”相贯通,文化传承和发展就会获得强大的“动势”。

  论述精到深刻

  本书全方位多维度分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制度属性、民族属性、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魂脉”所在,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那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要么偏重“中华”,以中华文化作为“母版”进行简单延续;要么偏重“现代”,变成西方现代文明的中国翻版。

  如何确保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不偏向、不走样?答案就是“第二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本书对于“第二个结合”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刻论述了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中的“中”“合”“仁”“礼”“公”“和”“革”等智慧基因。比如,“以和为贵”是中华传统理念,但是由于传统之“和”内在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矛盾对立统一原理,激活了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平智慧基因,并克服了传统之“和”只讲求和谐而忽视斗争的片面性,消除其在实践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此实现其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表达通俗易懂

  本书在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行学理性研究基础上,还重视通俗化阐释,既“讲好大道理”,也“说好小故事”。

  作者团队熟练运用大众化创作的各类修辞手法,让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更加可知可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成就更加鲜活生动。书中精彩的比喻、引用、对比、类比等层出不穷,比如用食物消化过程类比文化吸收过程,来讲清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精练的金句在书中随处可见,令人过目难忘,比如“过去未去,未来已来,能看得见多久的过去,才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比如“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等等不胜枚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