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通讯员 高洁
仲冬时节,洞庭西滨的风吹得人直打冷颤,夜色下的汉寿县爱心学院却是另一番景象。
暮色降临,放学归来的小朋友从校车上一个个蹦下来,循着饭菜的香味直奔爱心学院食堂。豆角炒肉、炒香干、西红柿炒鸡蛋……食堂里五菜一汤热气腾腾。孩子们按年纪从小到大排队取餐,再回各自专属餐桌,吃得欢腾。一刻钟不到,碗里就已“精光”。
身着清一色蓝色校服,天真、活泼、有礼貌。这些孩子,都来自全县各地的困境家庭。
“即便不能让她成才,也要健康成人”
见到小静时,她正和舍友小晴有说有笑。
面对记者来访,小静显得有些腼腆羞怯。今年13岁的她人如其名,淡紫色羽绒服外套配上灰裤子,运动鞋虽旧却不失整洁。她和小晴的双人宿舍里,床铺、衣服、鞋子摆放规整,一朵红色的剪纸花和两幅书法描红作品,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
说起小静原来的样子,爱心学院老师们说和现在“判若两人”。
“这孩子刚来时,总是坐在自习室最后一排的角落,别人跟她说话也不搭理。”在文倩老师印象中,那个时候的小静头发乱糟糟,浑身脏兮兮,成绩不好。更令大家咋舌的是,“喜欢把脏衣服收在床底或者衣柜,循着一股臭味才找到”。
为什么会这样?文倩的疑问在家访时才解开。
“一间房既是卧室又是厨房还是餐厅,另一间房关着十几只鸡和鸭,满地的鸡鸭粪便,臭味扑面而来,家里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文倩回想起那一幕忍不住心酸。小静妈妈是精神病人,光着脚走来走去,姐姐也有些智力低下,家里全靠82岁满头白发的奶奶操持。
目睹这样的情景,爱心学院执行院长刘固友的第一反应是:“这样家庭的小孩,即便不能让她成才,也要健康成人。”
怎么健康成人?生活老师彭桂荣的办法是,教她生活自理,改变她的胆怯和自卑。
57岁的彭桂荣手把手教学,督促小静爱卫生、勤洗澡、勤洗脏衣服,直到一个多月过去,小静的一句“彭奶奶,我会了”,让她心头一热。
“同龄人在一起更容易敞开心扉。”彭桂荣把最活跃的小晴和她搭在一起做室友,爱说话、爱打球、爱唱歌的小晴,很快就感染了小静。现在小姐妹俩总有聊不完的话,还获得了“友爱宿舍奖”。
类似小静这样的成长和“蜕变”,在爱心学院比比皆是。
这里的困境儿童,有的是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有的是低保户、监测户或精神残疾人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来到这里,他们才得以走进县城公立学校的课堂,渐渐找回缺失的心灵慰藉。
“辛苦三五年,幸福三五代”
走进爱心学院的学习区、生活区,那些以梦想、阳光、爱心为主题的墙体彩绘,可以一下子将人带进温馨的童趣世界。
今年初,汉寿县把办好“爱心学院”写进县政府工作报告。当地发动各部门力量,在原县儿童福利院基础上,打造了这个温暖“大家庭”。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县教育基金会保障后续资金,为困境儿童提供免费的食宿和作业辅导,培养兴趣爱好,呵护健康成长。自4月正式运行以来,爱心学院已累计收住困境儿童121名。
“要听老师的话,抓住机会好好学习。”65岁的曹爷爷送孙女鑫鑫到爱心学院时,转了好几圈才离开。老人的儿子多年前不幸离世,儿媳改嫁外地,自己和老伴多病叠加药不能停,实在没能力照顾好孙女。
与弟弟相依为命的小芳也感慨:“家里冷风嗖嗖往屋里灌,爱心学院的冬天不会冷。”
在这里,孩子们每天早上乘坐统一校车前往县龙池实验中学或附属小学上课,晚上放学回来吃晚餐、完成作业、洗漱休息。每到周末,还开设有吹葫芦丝、美工、书法等特色艺体课程,总有一项让这些孩子乐此不疲。
“在各项政策的帮扶下,困境儿童生活条件已有保障,但在关爱陪伴、心灵慰藉上还有不同程度缺失。”汉寿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为介绍,正是基于这一点,县里逐渐形成了“辛苦三五年,幸福三五代”的共识,把关爱困境儿童当作重点民生实事推进。
为了给更多困境儿童送去关爱,汉寿县开展了一次大摸底,把全县21个乡镇(街道)的低保户、脱贫户、监测户、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含精神残疾人家庭未成年子女)等五类困境儿童共计5752人作为重点关爱对象,发动社会爱心力量,相继推出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开展安全教育等“十大关爱行动”。随着这项工作深入开展,全县受益的困境儿童达6100名。
(文内小静、小晴、鑫鑫、小芳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