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运用的比喻。

  提到大海,人们通常会想到波澜壮阔、海纳百川、海阔天空等词汇。习近平总书记用“大海”比喻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和宽广空间,意指中国经济发展有无限未来,尽管可能遭遇短期波动,也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总体趋势,传递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积极态度,彰显出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信心和定力。

  中国经济为什么是一片大海?中国经济如大海一样庞大、如大海一样开放。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1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在8万元以上。这样的体量,让中国经济堪称“大海”;这样庞大的市场资源,是我国的巨大优势。

  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如大海一般胸襟广阔,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我国过去40多年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中国经济如何保持大海般的定力?既有风平浪静,也有狂风骤雨,那才是大海的常态。面对风浪,首先就要有充足准备,才能有迎接它的自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及时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强调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按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和“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了供求关系,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稳中有进,使得中国经济始终保持如大海一般的定力。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面对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的威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部署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主动求变寻找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先机,为中国经济“大海”迎击风狂雨骤下好“先手棋”,积极把握了未来发展主动权。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凭借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唯有这样,才能让中国经济充满源源不断的“活水”与动力,如大海一般,在每次狂风巨浪袭来之后依旧深邃辽阔、奔腾不息。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基地供稿,执笔:蒋清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