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好红色资源,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

  肖东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承先进文化、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重要职责。深入发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通过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夯实思政实践平台、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等措施,将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政元素灵活运用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之中,是办好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 

  红色资源是创新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源头活水 

  办好高校思政教育,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思路。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先进思想和伟大实践,体现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在百年党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触。我省高校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具有湖湘特色的红色资源,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讲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史,生动传递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及以此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应注重以丰富的内容教育人、以创新的形式吸引人,让学生能听懂、愿意听,从被动接受教育者转变为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从而为课程思政注入活力,使思政教育走新、走实、走心。 

  红色资源是夯实高校思政实践平台的关键元素 

  湖南红色资源丰富,拥有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第一师范旧址、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故居)、彭德怀纪念馆、汝城县“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等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为高校办好思政教育、实现学校思政“小课堂”向社会思政“大课堂”转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高校应结合课程实践,深入发掘湖南红色资源,将其作为夯实高校思政实践平台的关键元素,打造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思政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实现思政育人的内修与外化双向发力。依托校内外红色资源教育基地开展思政教育实践,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形式参与到课程思政教育中来,感同身受地接受课程思政教育,便于他们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大思政课”的合力,以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四有”新人。 

  红色资源是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的重要载体 

  高校教师是开展思政育人工作的主力军,强教必先强师,必须让有信仰的教师向学生“讲思想”、帮助学生“树信念”。把思政内容“讲透彻、讲深刻、讲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政治素养、创新的学习精神。

  红色资源是革命前辈的丰碑,是思政育人的丰富营养。突出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搭建教师思想教育大课堂,将其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有利于优秀教师团队的培养。应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坚定信念、崇高理想,将其融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中,把红色资源“用好”,帮助教师进一步提高思想境界、夯实理论基础;通过充分感悟红色资源中的伟大成就来激发斗志、凝聚力量,用斗争精神来坚定信念、树立信仰,用历史经验来启迪智慧、指引方向,把红色资源“用实”,帮助教师提升政治素养;通过灵活运用红色资源衍生的歌曲、家书等资源,将其作为党性教育的实践活动素材,以唱革命歌曲、读革命家书、讲红色故事等形式,让教师筑牢思想根基,将“学、思、践、悟”贯穿于党史党性教育的全过程,把红色资源“用活”,保证党史党性教育质量。把红色资源“用好、用实、用活”,打造一支有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勇于奉献、思想进步、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使思政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强劲的合力,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为办好思政教育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1B0859)研究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