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要绵绵用力,下足功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能量之源,具有赋能铸魂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产业振兴,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以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塑形”;又要精神振兴,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农村治理和人的现代化,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铸魂”;更要主体振兴,瞄准“三农”重点对象,以更为有力的工作举措“赋能”。
深入推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农民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他们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和文明素养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引导农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应结合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明确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大“三农”政策宣传力度,特别是要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广泛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农民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用“接地气”的语言讲深刻道理,利用好“屋场会”“院坝小讲堂”和赶场、民俗文化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引导广大农民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积极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大力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好各地的农耕文化资源和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撑。传统的农耕文化包含了一切与农业生产方式相关的文化,大都留存在一些具体的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农村部已连续公布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总数达189个。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保护好各级各类农业文化遗产,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下来,将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展现中国农耕文明的魅力和风采。
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传统习俗在当下的农村仍然具有天然的传承性和强大的影响力,这些风俗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难免存在一些糟粕,尤其是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不良习俗已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障碍,必须下决心对这些“不文明”进行整治和纠正。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在农村风俗养成中的示范、带动和推广作用,引领广大农民自觉抵制不良习俗、遵守良好风俗;突出重点,集中力量,以整治“天价彩礼”、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等为突破口,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引导他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文明乡风。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引导乡村科学制定并真正落实既体现当地农村文化习俗,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规民约,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
广泛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遵循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始终突出农民主体这一根本,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自觉性,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功能作用。推动建立文明实践+“自治、法治、德治”的服务机制,真正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成为农村宣传思想政治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场所,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支持乡村自办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思想政治宣讲、广场舞、村晚、农民志愿者活动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经受文明的洗礼,推动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作者系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党校副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