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1月0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构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新范式

  唐琳 常琳 郑晓峰

  “耕以养身,读以明道”——从中国传统社会传承至今的耕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价值理念。在社会环境、教育体制、人才素养等均发生巨大改变的当代背景下,准确定位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明确其实施路径,已然成为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迫切要求。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涉农高校应结合新农科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深度挖掘和提炼耕读教育元素,探索新时代农耕教育特点,塑造耕读教育新内涵,实现耕读教育引领教育改革、践行育人功能、进行价值塑造的时代价值。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应以培养“知农、爱农、为农”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设计系统的耕读教育课程体系,以“耕读相兼”构建能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耕读教育新范式。

  融合教育内容,实现传统性、时代性、科技性相通。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应对传统农耕文化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与深入提炼,在继承优秀农耕文化基础上赋予其时代内涵,通过追溯农耕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探索农耕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挖掘农耕文化的功能与价值等,寻求传统农耕文化与当代耕读教育的耦合点,形成既有传统文化厚度又有时代特征、实用科技的综合性耕读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涉农高校学生知识、素养、情怀提升。在教学内容上,既讲授农史农俗、农耕器具、乡村治理、乡村艺术、乡风民俗等优秀农耕文化;又介绍农业新业态新技术,将农业产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纳入内容体系,促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于耕读教育始终,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三农”情怀。

  统筹教育方式,促进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互补。传统耕读教育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理念,主要采取师生耕读相济的教育方式,既讲授技能又培养内在德行。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应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创新农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把教育教学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以“知行合一”为重点,将耕读教育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升学生在“三农”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将理论课、实践课、通识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标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形成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其中理论课程以农耕文化和农业现代技术为主要内容,强调学理性;实践课程应强调劳动属性,在已有课程中嵌入劳动教育模块,整合实习实训、“三下乡”、创新创业等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让师生参与农村春耕秋收、动物春防秋防等常规工作,注重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意、建立对“三农”事业的情感认同;通识课程强调人文素养和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在“三农”中寻找人生坐标、汲取成长之源、追求职业发展。这三类课程体系应互通互补,做到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平台多样、管理灵活。

  健全教育机制,推进政策、机制、人才相合。要让耕读教育有序实施并发挥积极作用,涉农高校须建立完备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系统科学地配置教学、科研、资金等资源。一是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通识教育中心具体负责、相关职能处室和教学学院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二是成立耕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全校各种资源,确保场地、经费和人员配备到位,确保耕读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互惠合作、持续发展的协同育人体系;三是优化师资队伍。在教师结构上,既要有专职开展农耕教育的教师,又要有立足专业课程教学开展耕读教育的专业教师,还要有一大批来自农村、政府、企业的“双师型”教师和来自劳模、工匠、非遗传人的特聘教师。在教师能力上,学校应多提供教师培训、考察交流机会,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和教师基层挂职锻炼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持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开展耕读教育实践活动的能力;四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从教学效果、管理效率、农业需求、技术发展等维度进行科学评价,并实施动态调整,促使涉农高校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心、涉农高校学生成为强农兴农主力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书记、副院长,教授;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院长,教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