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刘辉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人文基础。农耕文明所蕴含的“万物一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与当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高度契合。
工业革命以来,因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全球气候暖化问题日趋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迫在眉睫。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农业既是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巨大的碳汇系统,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特殊地位。据统计,农业用地释放的温室气体超过排放总量的30%,但农业生态系统可中和掉80%的农业排放。2020年,湖南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754.8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355千公顷,棉花、糖料和油料种植面积1520.6千公顷,为农业减排固碳奠定了面积和产业基础。湖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备将传统农耕文明精髓应用于发展低碳农业的人文基础,在推进“双碳”目标中大有可为。
——秉承“万物一体”系统理念,推动农业生产碳中和。
湖南农业以种植业与畜牧业为支撑,在此种产业结构之下,甲烷与氧化亚氮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万物一体”是系统管理方法的核心思想,自上而下的系统管理方法为实现省内农业生产碳中和提供了解决思路。
一是以农业产业构成为基础,统计各子行业的行业产值,测算各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解到具体子行业,再将子行业的排放对应到具体地区以及企业,从而精准识别需减排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及重点企业;二是结合边际分析理论,量化每个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与行业产出之间的边际关系,确定减排对各行业的冲击程度;三是以边际分析结果为基础,根据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化整为零思路,确定减排次序。应在保产、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之上,合理规划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农业碳交易常态化体制机制,鼓励农村沼气等项目通过抵消机制进入市场交易,将节能减排转化为增收来源;深度应用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实施精准化减排,推动实现农业生产的碳中和。
——恪守“天人合一”基本原则,推进低碳生产。
农业生产不应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而应相互融合。降低农业生产碳排放,既要在观念上培育低碳意识,又要从行动上落实低碳生产。
一是倡导低碳风尚。充分贯彻绿色生产观,减少资源消耗及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牢固树立节约能源意识。将崇尚低碳发展、开展低碳实践的碳文化融入农业景观观光、家庭农场体验、乡土民俗风情旅游与农业研学等新业态中。二是开发绿色能源。通过政策奖补,鼓励农户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增加绿色能源消费比例。三是发展高效农业。农业技术创新是低碳农业的抓手,一方面应加大农业技术研发投入,研究开发更多农业减排方法,为节能减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指南和具体措施;另一方面,应加大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将农业科技进步切实转化为推动低碳农业的强大动力,最终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低碳发展新格局。
——遵循“道法自然”发展思路,发展循环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高度耦合,农业生产应“道法自然”,形成“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高效流动,通过种养结合、精耕细作等集约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
一是提高废物循环转化与生物能利用率。生猪养殖和家禽养殖是我省畜牧业支柱产业,推进畜禽排泄物治理和科学利用势在必行。应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场选址、严控污染排放与提升沼气覆盖面,减少水污染、废弃物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二是推广农牧结合、种养配套的一体化生产模式。目前,由于技术缺位、资金不足、处理设施缺乏,对秸秆、畜禽粪便的开发利用深度不够,限制了农牧配套和种养一体发展,建议采取定向技术开发弥补技术缺口。对于开展一体化生产的企业和农户,可提供融资便利和政策奖补;对于一体化生产设施的建设,可给予土地、税收政策优惠和投入配套。三是将循环农业延伸至整个农业产业链。发展循环农业应不局限于种养环节,比如农产品加工环节也会产生大量废弃物,这些废弃物是开发畜禽饲料、板材及生物柴油的基础。可通过搭建信息平台、畅通供需渠道、增加研发投入与财税补贴,为废弃物开发创造必要条件。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