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8月2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准了革命老区扶贫的“脉”
——读王丽君的《红土长歌》

  刘长华

  目前,扶贫文学可谓是万马奔腾、百花齐放,如何能在这么一个局面中脱颖而出,并能在文学扶贫上真正有所建树?这无疑是对写作者心智的一大考验。

  对于以“革命老区扶贫”为主题的文学而言,关键是要把准革命老区的“脉”。王丽君的《红土长歌——湖南老区扶贫纪实》,在这些方面是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的。

  第一,突出了革命老区中退伍军人的脱贫行为。关注革命老区,无论如何离不开对退伍军人的关注和发现。关注退伍军人有两个重要的行为逻辑和理由:其一,退伍军人的“退役不褪色,转业不转志”,他们在人生的“第二战场”上挥洒出不同常人的青春与热血;其二,退役军人是践行“军民情深”这一革命法宝的特殊通道。

  《红土长歌》开篇就以刘六珠这一退伍军人的生活现状和生命历程为书写对象,这不能不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老辣。现实生活中的刘六珠“带病退伍回乡后,形单影只;结婚后,前妻怀孕去世;再婚后,生活还是在困苦中艰难地前行”,他有过迷惘和无奈,但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他,他有着一副向命运挑战的铮铮铁骨。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刘六珠经过努力奋斗,终于砌上了新房,有了能安度晚年的栖身之所,另外还有了固定收入。

  作品还写到了诸如红军后代谭尾洪等人在政府帮助下如何脱贫的故事。革命老区的土地是红色,因为它是革命先烈的血染红的,革命后代的生存境遇更需重视和关怀。

  第二,记录了革命老区中“老”“病”人员的脱贫行为。脱贫,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摆脱经济上的贫困,过上小康生活。老区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同时,农村“空心化”、文化艺术生活单调等,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正如作品每一章都以“复调”一节作结,这意味着作者是带着问题意识、忧思精神、立体思维出发的。扶贫当然不是让一些数据指标、空白表格填满,而是除了让百姓在享受获得感、幸福感外,还要着眼于防止“返贫”,让他们拥有“造血”功能。

  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老区的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一直比较差,广大百姓有病不能治、不敢治、治不起……有些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有过体检。“梅仙镇”的健康扶贫,让众人大受其益,这是大手笔!

  人们常言,“扶贫”重在“扶志”“扶智”,老区的教育设施、教育程度也应是欠发达的。惜乎,作品对教育扶贫着墨不多。

  第三,书写了革命老区的扶贫策略。革命老区是重点扶贫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区没有自己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红色是革命老区的生命颜色,绿色也是革命老区的时代表情。老区的自然资源需要人们慧眼识珠,去合理开发、科学运用。陈学君是《红土长歌》里农村致富的典型,她除了做电子加工外,还利用当地资源养了豪猪,收入可观。还有大学毕业的罗雪刚,他的豪猪养殖规模更是多达几百头。

  祁东县被人喻为“黄花菜之乡”。“祁东从产地环境保护、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加工、电子商务、冷链物流、品牌及美食文化、黄花菜农耕文化主题、乡村旅游等领域引领产业发展”,这样的策略便是对革命老区扶贫的“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老区人力资源同样需要释放个性、人尽其才。革命老区有不少身怀一技之长的手工艺人,譬如患有腿疾的雷水安即是。雷水安的竹篾产品在电商的帮助下,源源不断地外销了出去,经济收益大为增加。

  扶贫必须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这就需要扶贫人的卓见和胆识,让革命老区的“潜力”在现代化大潮面前,真正成为“优势”资源。

  (《红土长歌——湖南老区扶贫纪实》 王丽君著 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