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建华
河南知名报告文学作家萧根胜,我是先读其文后识其人。2013年冬天,我第一次读到他的长篇报告文学《青海长云——一个高原铁道兵战士的青春记忆》。两年后的10月下旬,我到济南参加全国报告文学创作年会,得以结识这位高大魁梧的中原汉子。4年后的夏天,与其再度相遇在中国作协杭州创作之家,他说正在创作一部反映中国陶瓷工艺大师的报告文学,所以无法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今年3月底,我赴北京参加中国散文学会换届大会,巧遇住在同一家宾馆的萧兄,得知其新著《国瓷之光——李国桢传》已经出版。
《国瓷之光——李国桢传》书中的传主是驰名中外的陶瓷界泰斗。李国桢1917年出生于河南郏县,1944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化工系,曾任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主任、高级工程师。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陶瓷事业的发展,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主要瓷厂和窑口,参与编著《中国陶瓷史》,出版了《中国名瓷工艺基础》等专著,发表重要学术论文60余篇,是大家公认的中国陶瓷工程理论奠基人。他对景德镇瓷器的结构和特点,对原料、坯釉配方及釉上、釉下彩料进行了化学分析和研究,恢复了数十种失传的名贵色釉,并试制成功一批高质量的精细瓷器和出口陶瓷。他研究恢复了传统名瓷龙泉青瓷和耀州青瓷,并已成批生产。业界称他为“窑神”和“陶瓷王”,一点也不过誉。
萧根胜本来是一个陶瓷外行,为了写好这本书,不耻下问,好学不倦,阅读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时至今日已经可与陶瓷学院教授、陶瓷企业专家探讨专业问题,实在令人刮目相看敬服不已。他沿着李国桢先生65年间有据可查、有文记载的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拜访能够找到的几乎所有当事人,总行程当在四五万公里间。他曾扼腕谈到这样一件事情:改革开放以后,李国桢先生曾在潮汕枫溪瓷区指导研制出口瓷,萧根胜为此先后三次到访,由于国企倒闭、外商撤资、员工散伙、史料佚失,原定写作《春天的故事》这一章,最终遗憾地没有如愿。
还有一个事情必须言及,这部50万字的著作全靠手工书写,长期伏案写作加之几易其稿,导致作者的视网膜脱落,先后做了两次手术,终以工匠精神塑造了一位中国顶尖级工匠。那天研讨会上,萧根胜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写《国瓷之光——李国桢传》是穿越历史、回望巨人、走近崇高的实践,也是我的精神人格不断提升的一个极好过程。”
我并非中国陶瓷界人士,之前并不知李国桢先生的大名,但在京城当夜我批阅这本书时,猛然想到曾经参观过的湖南醴陵国光瓷厂。醴陵陶瓷产业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与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同为全国三大瓷都之一,也是世界釉下五彩瓷的原产地。国光瓷厂是醴陵标志性企业。
果然,书中第二十章《一切答案在现场》,写的就是国光瓷厂建厂以来,李先生曾经多次到过那儿。1965年初,李国桢与他人合写我国第一篇关于出口瓷质量的科技论文《我国出口瓷质量鉴定和初步分析》,用各种科学数据表明我国出口瓷质量已赶上甚至超过日本硬质瓷,对国光陶瓷扩大出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全国此后几年出口瓷数量的不断攀升产生了极大影响。国光瓷厂能够成为全国轻工系统的一面旗帜,也倾注了李国桢的不少心血。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光瓷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败下阵来,遂问计于远在北京的李国桢大师。1998年国庆节过后,在费明仪厂长的诚挚邀请下,李国桢来到凤凰山下、渌江岸边的国光陶瓷集团公司。他先用一天多时间走遍所有车间,经过全面调查,摸清了这个厂的“病灶”,与大家探讨病根病因,提出技改方案。时过多年以后,醴陵瓷厂的工友们,依然记得他那魁伟的身影,及其发微卷、脸微笑、背微弓、手微抖的模样。
(《国瓷之光》 萧根胜 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