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观点·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7月0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让“诱你贷”牵着鼻子走

  卞广春

  如今,点开各类出行、购物类APP时,都能在显眼位置看到“借钱”广告……它们以低息、红包等作为噱头引导用户借款,背后潜藏多重风险。

  手机APP推出借贷产品,走的是一条不寻常的路子。譬如,某拍照APP弹窗提示,送一个最高88.88元的红包,可点开红包后,却进入“e钱包”界面,除了提供“借钱”服务,还有“您有最高额度200000元待领取”“最高可借200000元”等极具诱惑的广告。有一些APP以“免费领取会员”为噱头,引导用户使用借款服务;有的APP号称“低利率、无担保、无抵押”“实时审批、极速到账”,实际上却埋着高息、开通后无法取消的深坑。

  手机APP推出借贷产品,固然为需要周转资金的用户提供了方便,但潜在的营销套路和风险不可忽视。一方面,手机APP借贷产品都是“无利不起早”,不同手机APP提供的借贷产品规则、利率也各不相同,十分复杂。作为用户,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弄清楚,再决定。

  另一方面,手机APP推出借贷产品,除了能提高平台流量,增加用户黏度,还涉及用户个人隐私。今年五月,国家网信办通报84款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情况,其中半数以上都是网络借贷类APP,存在非法获取、超范围收集、过度索权等侵害个人信息的问题。用户一旦涉及,无异于“数据裸奔”。

  手机APP频频“诱你贷”,监管部门不能当旁观者。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应精准施策,改变“什么APP都可以放贷”的局面,规范和收紧APP放贷规则,避免借贷平台链接任意推广,努力实现APP借贷业务有序、合规。

  用户应擦亮双眼,不当被薅的“羊毛”,不做被割的“韭菜”。对手机APP“诱你贷”,要培养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习惯,抑制过高的消费欲望,不贪小便宜,对来得容易的手机APP借贷产品,应具备一定的风险意识,不被商家的噱头牵着鼻子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