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 心
2020年9月17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门前的广场,满场学子,朝气蓬勃。习近平总书记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见到你们很高兴,让我想起岳麓书院的两句话‘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他进而谈到,“于斯为盛”这个“斯”,不仅指历史上湖南这个地方代有人出,也指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总书记对“于斯为盛”的新解,把“斯”字的空间和时间两重属性统一起来,赋予“于斯为盛”更加壮阔的时代内涵,守正创新,意蕴深远,引人奋进。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品学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总能感到一种透彻通达的哲思、生动传神的鲜活、醍醐灌顶的收获,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署名文章、演讲贺信等,以真理为内核,以规律为遵循,以情感为纽带,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拉近党和人民的距离,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不仅引领我们科学地认识世界,而且引领我们自信地改造世界。这种语言魅力,实质上是思想伟力的彰显,是领袖魅力的体现。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必须悟其妙、会其意。
历史告诉我们,对国情的认识越深刻、对时代的认识越主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会越顺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个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判断,一句“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把中国的国情和时代境况揭示得淋漓尽致,让中国人民懂得了自己的使命、自己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端起历史的望远镜,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他用“三个意味着”揭示时代特征,用“五个时代”为当代中国画像,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些重大论断提出来后,新时代中国如此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优化和实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就有了精准的时代坐标和可靠的国情依据,党和人民就懂得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奋斗目标、奋斗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正被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接受,其中许多国家将中国视为一种成功的发展典范。”2023年3月10日,欧洲《现代外交》网站发表题为《现代化,中国式的》的文章。尽管文章认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理解差距’”,但却不得不正视一个“现代化的迟到国”跃升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带来的冲击和震撼,称“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无疑呈现出一个更加自信的形象”。在世界现代化史上,一度弥漫着“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九个方面本质要求”等重大理论观点后,我们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信心更强、更坚定了,也不禁让世人眼前一亮:“中国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曾经,毛泽东同志提出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使人们对世界政治版图的认识一下就清晰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主张,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大世界观,揭示“西强我弱”是存量、是历史,“东升西降”是增量、是未来的大趋势,指出“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使我们在精神上、策略上、行动上实现彻底主动,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也更强了。从“三个世界”到“两个大局”,表明了我们对世界演进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与时俱进,达到了新的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得出的结论。如果深入体会不难发现,不仅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样如此,既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实现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新时代,每一个新理念新思想背后都有新战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连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经济越过“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众多科学论断、重要论述,专家学者不觉浅、工人农民不觉深,干部群众记得住、传得开,感到解渴、受用,不仅在于语言之鲜活,更在于理论之彻底。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大众的哲学”,也是“实用的理论”,是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的统一体。下气力悟其妙、会其意,学习就会有更大收获,落实就会有更好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