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07月1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观点聚焦

  徐立京

  刘健

  胡劲军

  杨振斌

  双传学

  张华立

  7月12日,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现场。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易昂 摄影报道

  编者按

  融合十年,笃行致远。7月12日上午,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盛大开幕。在主论坛上,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主流央媒负责同志,省级主流媒体以及高校主要负责同志齐聚一堂,分享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破圈”秘诀,探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新路径、新方向。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

  建设彰显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传播生态体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奕樊

  “媒体融合发展十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生格局性变化,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7月12日上午,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表示。

  面对百年变局的加速演进,面对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潮流,如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徐立京谈了三点认识。

  一是砥砺初心使命,筑牢融合发展的“根”与“魂”。徐立京表示,人民日报始终把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和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比如,今年全新打造“习语”短视频专栏,目前推出30余期,全网阅读量超40亿次。

  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及时提供更多客观真实、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原则问题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敢于引导、善于疏导,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徐立京说。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融合发展的“破”与“立”。“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内容创新与技术驱动、统筹建好自有平台和用好社会化平台。”徐立京认为,要通过新闻内容与传播技术的相加、相融,生产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接地气的新闻内容,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去年12月30日,名为“视界”的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正式上线。“这是首个以PUGC为特色的中央媒体视频平台,我们围绕视频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努力探索遵循互联网规律、体现人民日报特色、符合自身实际的视频发展路径。”徐立京表示。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把握融合发展的“时”与“势”。“聚焦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我们全力打造人民日报传播大脑。”徐立京表示,推进数字赋能,离不开“开放共享”的胸怀与态度,坚持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与各类主体加强合作,吸收新技术、借鉴新经验、掌握新应用、用好新平台,“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

  “展望未来,人民日报将强化创新驱动,拓展移动化优势,顺应视频化趋势,坚定平台化方向,建设彰显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传播生态体系。”徐立京表示。

  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健:

  当好中国故事“主讲人”、舆论斗争 “扛旗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排头兵”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龚柏威

  “很高兴与大家共聚世界‘媒体艺术之都’长沙,共话媒体融合十年成就,共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未来。”7月12日,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刘健分享了新华社在全媒体时代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经验。

  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十年来,新华社坚持内容为王、终端为重、移动为先、人才为本,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以习近平总书记报道为龙头,唱响时代最强音。”刘健说,新华社始终把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报道作为履职尽责“第一工作”,把讲好习近平总书记故事这个“中国封面故事”作为重中之重。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做强“第一观察”“学习进行时”等重点栏目,精心策划推出思想境界深、创意形式佳、能量密度大的重点产品。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新华社建社90周年。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为引领,新华社“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制定《新华社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工作方案》,加快构建与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相适应的新闻采编组织体系,健全统合有力的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推动融合报道生产关系更好适应新生产力发展要求。

  刘健说,十年媒体融合,新华社坚持以融合创新、渠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全球全媒体传播体系,努力当好中国故事“主讲人”、舆论斗争“扛旗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排头兵”。新华社始终保持对媒体融合发展的前瞻性和敏锐性,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通过创意赋能、技术赋能、美学赋能,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刘健表示,将以更加开放、协作、联接的思维,加强横向联合、跨界融合、技术聚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胡劲军: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媒体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胡劲军在7月12日举行的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介绍,媒体融合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总台愿与各方携手奋进、同开新篇,推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鼓励支持总台‘网红’记者、主持人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声。”胡劲军介绍,这是总台认真总结《领航》国际版专题片成功经验,以网络为平台进一步提升中国智慧、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新做法。

  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是重要支撑。近年来,总台创新升级“头条工程”,打造独家视频、时政微视频、时政现场评等“总台时政”新媒体品牌集群,做优做强 《主播说联播》《联播+》《时政新闻眼》《大国外交最前线》等一大批轻量化、易传播、接地气的新媒体产品,让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春风化雨、更具“网感”。

  建强网络传播主阵地,离不开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总台成立以来,推出的央视频已达到亿级传播规模;“央视新闻”新媒体全网用户总数超9.3亿;“云听”客户端不断丰富和拓展收听场景,用户量近2亿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央视网”全球覆盖用户已超20亿人次。

  在9月即将举行的杭州亚运会上,电子竞技将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亮相。此前,总台已布局电竞行业。今年3月,总台成立国家电子竞技发展研究院。

  “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媒体力量,助推电竞行业健康发展。”胡劲军介绍,依托“5G+4K/8K+AI”战略格局,总台2021年春晚实现全球首次8K超高清电视直播,在北京冬奥会完成历史首次奥运会开闭幕式8K国际公用信号制作,完成我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制作,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正成为推动总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胡劲军透露,总台将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超高清示范园、“百城千屏”、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等项目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新媒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

  积极拥抱主动用好新兴人工智能技术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璐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7月1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坚持守正创新,以人工智能为发力点,强化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媒体行业是率先受到冲击的领域之一。”杨振斌介绍,在十年前的人工智能浪潮中,网络社交媒体的异军突起颠覆了传统传播方式。去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辅助内容生产,替代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将推动新闻行业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为新闻传播带来新机遇的同时,可能带来知识盲区、数据失真、产品侵权、舆论操控等诸多新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杨振斌认为要主动谋划,提前布局,发挥人工智能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驱动引领作用,搭建更加优质有效、绿色安全的传播场域。综合治理体系方面,当前与人工智能有关的法律条文比较分散,需要结合技术快速迭代的发展趋势形成系统的规范体系;基础设施搭建方面,则要积极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人机对话训练体系,使人工智能在文明、规范、有序中不断发展;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方面,引导从业人员了解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范围与边界,自觉按照国家规定和要求展开内容生产;打造联合创新生态方面,构建教育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媒体行业跨界融合、开放融通的生态系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学研用融合业态。

  杨振斌表示,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发挥自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优势,在传播领域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创新,“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拥抱和主动用好新兴人工智能技术,循序渐进地将人工智能新技术融入现实应用,从而实现用AI‘引擎’驱动融媒体创新传播。”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

  让互联网“最大变量”化为报业做大做强的“最大增量”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努力打造新时代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华方面军’。”7月12日上午,在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主论坛上,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介绍,集团推进内容与技术互融共生、理论与舆论互融共振、传媒与社会互融共通,这家曾被毛主席誉为“党的一个方面军”的媒体,有了新目标。

  “海外建筑师团队行走江苏”“创新IP、技术交互”“全平台、多语种”,融入众多元素的《江苏这十年》,入围中国记协“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案例”。

  技术支撑越给力,融合生产越深入。近年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探索数字人、超高清视频、区块链版权等新技术新应用,以先进技术巩固内容之本,创作的融媒报道《6397公里的守护》《听·见小康》两度收获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一等奖。

  “让有思想含量的‘头部产品’自带传播流量。”双传学认为,理论是载道之魂,舆论是弘道之器,两者互融才能共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强化言论评论矩阵,构建层次清晰、功能完善的党报评论体系。此外,“经济橙”“思想红”“文艺紫”等周刊矩阵,形成“手持彩报当空舞”的绚烂景色。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名字是什么?”“到哪一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值暑假,一场针对江苏青少年的网络知识问答在少年志APP上进行。

  这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以互联网思维开门办媒,参与社会治理的缩影。近年来,集团以“传媒+N”延伸服务链——推进“传媒+企业”,江苏交通文化传媒公司成为全国首个“传媒+交通”融合范本;推进“传媒+政务”,运维的党务政务网群规模达160家,13个分社以细致化、精致化、极致化服务,全方位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融合之路,没有现成模式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双传学表示,秉持“守正、创新、融合、跨界、共享”工作理念,把握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服务发展与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要推动媒体融合纵深挺进,让互联网“最大变量”化为报业做大做强的“最大增量”。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

  积极参与未来传播形态竞争

  乘风破浪正当时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党媒要勇于驾驭新媒体。”在7月12日举行的2023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华立分享了近年来湖南广电建设主流新媒体集团的探索和实践。

  张华立介绍,湖南广电确立了“一个党委、两个机构、一体化运行”的体制机制。近年来,完成对湖南卫视的互联网化改造,与芒果TV合二为一,建设了较完备的统一的管理和服务中台;建设了长视频网络平台芒果TV及国际APP,有能力参与新媒体传播的正面竞争;建设5G智慧电台,让古老的广播焕发生机,把党的声音送到田间地头;建设小芒电商,颠覆传统电视台的经营逻辑,打造全新的商业运营闭环,有效反哺主流宣传。截至目前,湖南广电新媒体收入占比为整体收入的70%,利润占比超过100%。

  “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张华立表示,传统媒体尽管面临困境,但并非“江郎才尽”。广电就拥有无法取代的优势,譬如公信力、譬如高门槛现场直播、譬如长视频戏剧。做好内容创新,要“高扬思想旗帜、深植文化根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尊重市场规则”。

  张华立介绍,2020年以来,湖南广电“一年一主题”,《十讲二十大》《理想照耀中国》等55部主旋律作品全部主投主控,覆盖新闻、文艺等全品类,主题牵引、矩阵传播,几何级放大传播声量。湖南广电有130多部作品发行海外,《乘风破浪》等多个综艺实现模式输出,最新一季《中餐厅》即将与匈牙利国家电视台同步上线播出。

  张华立表示,新媒体的故事都是从新技术开始的。国家广电总局将5G重点实验室放在湖南广电,为主流新媒体的未来带来更广阔的战略可能性。湖南广电将积极参与未来传播形态竞争,努力为“把长沙打造成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贡献广电力量。当前,湖南广电通过自研“光芒云制播系统”,实现超高清超大型节目同步上云,在云端制作、审核与分发,比较成本节约最大可达九成,可望绕过硬件的“卡脖子”梗阻,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在虚拟应用方面,湖南广电打造虚拟平台芒果幻城,虚拟数字人已实现产品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