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湖南是一方“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更是一座教育“富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物、事、魂,是学校铸魂育人的厚重载体,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
罗成翼 杨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湖南是一方“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热土,更是一座教育“富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以及革命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物、事、魂,是学校铸魂育人的厚重载体,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最为生动的教材。深挖红色资源“富矿”、广推红色研学这一行走的课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的应有之义。
绘好红色研学地标图,构筑铸魂育人新高地
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摇篮, 2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应进一步用好这些资源,广推红色研学,构筑铸魂育人新高地。
摸清红色资源家底。目前,湖南已查明登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3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438处,革命文物资源总量和重要资源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有省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2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点)310个,其中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28个,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81个。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摸清全省红色资源分布情况及具体类型,为广泛开展红色研学提供资源宝库。
画好红色研学地图。2021年4月出版的《湖南红色旅游地图》主要收集了省内94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42个革命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8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通过12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将这些景区串联起来,基本形成了湖南“红色旅游一图通”。建议以此为依据,结合大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活动的要求和特点,选择适宜纳入红色研学的红色资源点,采用“互联网+地理信息”、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绘制全省红色研学地图。可从地域角度,绘制湘中、湘北、湘西、湘南等各区域红色研学地图;从流域角度,按照湘、资、沅、醴四水走向绘制红色研学地图;从城乡角度,绘制城市和乡村红色研学图。地图可依托实物和电子载体,多方式、多维度、多场景呈现,为红色研学的资源挖掘、价值提炼、线路设计、课程开发、数据服务等提供支撑。
创新红色研学微课群,形成铸魂育人大课堂
红色研学要实现铸魂育人目标,课程设计是关键。与学校课程相比,红色研学课程应突出开门办课、突出实践导向,通过汇集平台“大资源”、整合教育“大师资”,形成思政“大课堂”。
注重“走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学课程应选取红色资源中生动有趣、发人深省、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故事,由事及理、由理达人,谋求启智润心、涤荡灵魂、激扬斗志的效果,真正实现“以红化人”“以文育人”。比如任弼时的最后一页日历、“半条被子”的温暖、陈树湘断肠明志等故事都是铸魂育人的好教材。
注重“集群”。当前,各研学实践基地红色研学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复性、随意性较强问题,内容零散杂乱、不成体系,导致学生感觉“听过了又听”“走到哪听到哪”。鉴于此,应从省级层面做好红色研学课程的宏观统筹和体系设计,促进各研学实践基地集群建课、串珠成链,变点状的课程开设为网状的课程体系。比如根据地域可构建“红色长沙”“烽火湘南”“革命湘西”等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由5-10门课程构成。以“红色长沙”课程群为例,可包括“湘区丰碑”“恰同学少年”“建党先声”“青年少奇的故事”“一封托孤信”等系列微课程。
注重“小微”。红色研学课程应结合学生特征、研学特性和红色资源分布情况,避免长篇累牍、照本宣科的理论讲授,每节课力求短小精悍、简明深邃。可运用现场教学、情景体验、沉浸戏剧、小组研讨、头脑风暴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湖湘红色资源精髓巧妙融入研学课程,注重探究与参与,使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在红色研学课程中如春在花、如盐在水。
打造红色研学精品线,拓宽铸魂育人流动场
目前我省各地红色研学线路的规划不同程度存在随意性较强、设计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精神价值不突出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红色研学的教育效果。根据湖南红色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分布特点,可重点打造4条红色研学精品线路。
打造伟人成长成才研学精品线。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及故居为起点,连接湘乡东山学校旧址、彭德怀纪念馆、罗荣桓元帅生平业绩陈列馆、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任弼时纪念馆等,教育引导学生探寻伟人成长成才足迹,追寻伟大建党精神,在真实的场景和鲜活的故事中感悟真理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长征精神研学精品线。以郴州汝城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为起点,连接宜章湘南暴动旧址、永州道县陈树湘烈士纪念园、邵阳城步老山界、怀化通道转兵纪念馆等,教育引导学生跟随中央红军脚步、重走长征湖南段,重温波澜壮阔的长征史诗。
打造湘西革命研学精品线。以湘西龙山茨岩塘为起点,连接永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永定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桑植县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贺龙故居等,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湘西革命火种”、了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历史。
打造重走主席游学路研学精品线。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为起点,连接湘乡东山学校旧址、益阳桃江张子清烈士纪念馆、安化梅城镇、长沙宁乡黄材镇等,教育引导学生重走青年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时的游学路,重温伟人读无字之书的方法、注重调查研究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从社会实践中体悟家国情怀、汲取人民智慧。
架设红色研学共享网,构建铸魂育人共同体
开展红色研学铸魂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多个载体、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系统筹划、协同构建、整体推进,通过架设红色研学共享网构建育人共同体,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系统集成实现协同育人。
政府部门高位协同。对红色研学工作进行宏观规划与高位协调,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保障;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旅游部门共同制定红色研学行业标准与管理办法,对研学基地的条件保障与功能拓展、研学线路的规划与设计、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安排、研学师资的培训与遴选、研学机构的认定与管理等方面予以规定;出台红色研学如何与学校德育深度融合、如何规范研学全流程管理、如何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等方面指导性意见。
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健全红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机制,建立红色研学教育资源库,集合全省各红色研学点的精品研学课程,实现全方位在线共享:研学实施前,学校可在资源库内提前选择、安排相关课程;研学过程中,不同地域研学点之间可进行在线课程共享与互动;研学结束后,学习者可在线上进行课程回顾。共享平台应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红色研学资源建设,全方位解码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学校企业深度合作。红色研学需要具有资质的研学执行机构具体实施,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集体旅行则需要配套设施完善的研学实践基地。应不断完善学校与研学企业合作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选择资质优秀、服务质量高、经验丰富的研学执行机构,鼓励各地充分挖掘地域红色资源、提炼核心主题、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主题鲜明的研学实践基地。通过学校、基地和企业的大协同与大联动,形成红色资源铸魂育人的“大格局”。
(作者分别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湖南省义务教育研究基地教授;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馆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