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眼下,全省正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双抢”时节。早稻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插秧,务必抢在立秋左右将晚稻秧苗插下,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工夫,所以叫“双抢”。
不少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还存有“双抢”的记忆:高温酷暑、抢收抢插,劳动强度大,各家各户照例会进行“双抢”总动员——家里的主劳力无论身在何方,要赶回去主持大事。城里的亲戚朋友,“非农”的工作人员,要想办法腾出时间,回家乡支援“双抢”,放暑假在家的学生孩子也得下田帮忙。
当然,这样的记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种历史。如果还是以这样的眼光度量现在的农村,就多少有点“out”了。因为农业的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大幅提升,在时间上“抢”的氛围淡化了许多。随着机械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无论收割、整田还是插播都可以找到专业化的队伍,只要调度有方,就能从容应对。
没有了时间上的赶和抢,田间劳作的“火药味”也稀释了许多。但对于广大种粮农民,尤其是对各地种粮大户来说,还是颇有紧迫感的。其一是稳定粮食收购价格。国家为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了粮食保护价,为的是让种粮农民有稳定的预期,这是好事。眼下,粮食收购渠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个体工商户跻身粮食收购市场,涉农、涉粮部门要实现监管前移,绝对不能让“最低保护价”异化成损害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最高收购价”。其次,应当备足资金,保证向农民及时支付售粮款,让广大农民有足够资金保证晚稻生产。此外,要抢通农资供应渠道。总体而言,现在市场农资供应品种多,存量充足,但是,在“双抢”这段时间要集中连续购买到足量对应的优质良种和化肥农药,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能做到。种粮大户如果没有未雨绸缪的功夫,也有可能耽误农事。
“双抢”的嬗变,折射出农业产业的更迭升级。摸准农村农业的“脉搏”,了解种粮大户们的所思所需,化解疏通粮食生产流通领域的难点堵点,这是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保证农民种粮有钱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