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非凡十年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7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瓷旅融合满城芳
——醴陵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之四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毅

  通讯员 张建平

  一江渌水,满城繁华。

  醴陵以“瓷城”著称于世,瓷文化就是醴陵的“文心”所在。翻开醴陵的陶瓷史,每一块陶片和瓷器上镌刻的就是一部上下求索、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饱含历史沧桑的文化史。

  回望,是千年瓷都的丰富和厚重;前瞻,是风华正茂和极富想象的未来。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醴陵,看传统与现代交织,瓷艺与旅游交融,古老瓷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体验参与,瓷旅融合活力勃发

  6月28日,醴陵市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南华大学学生文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手作陶瓷。打稿、描边、上色……经大家精心创作,一只只马克杯陶坯被慢慢打磨成型。

  除了手作陶吧,陶润会生活艺术中心还集成世界陶瓷文化展、陶瓷工厂店等文旅项目,为前来参观的游客提供游、购、娱一站式服务。

  醴陵积极探索“旅瓷结合、瓷旅相融”新模式,以创意创新为翼,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瓷器口、釉下五彩城、醴陵1915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等一批集文化、创意、旅游为一体的新地标,让千年瓷都成为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文化与经济交相辉映的创意之都、活力之城,为做大“陶瓷+旅游”注入新活力。

  将醴陵瓷博会与湖南国际旅游节结合举办,主动对接安化县,成功实现陶瓷与黑茶世纪联姻,创造了1+1﹥2的效果。

  升级改造醴陵陶瓷博物馆,将其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陶瓷收藏、展示、传承、体验、研究平台。从建筑规模、馆藏文物到功能布局,陶瓷博物馆都得到大幅提升,实现“质”的飞跃。

  强链补链,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以陶瓷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及文旅线路。打造贯穿醴陵陶瓷发展历史的瓷光隧道瓷文化旅游风景道,带动陶瓷产业向更高附加值环节迭代升级。

  大力发展“个性定制、参与体验、文化旅游”的陶瓷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让陶瓷文化走向“远方”,旅游更有“诗意”。

  游客不仅能聆听千年陶瓷文化、触摸古韵瓷都脉络,还能住宿、购物、体验陶艺,欣赏把玩陶瓷艺术品。

  如今的醴陵,风雅清新的气息浸透大街小巷。“生活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的场景比比皆是。

  节会带动,中国瓷都享誉世界

  醴陵因瓷而生,为瓷而兴。为加速瓷旅融合,做好“陶瓷+”文章,醴陵加强协同创新,依托会展经济,带动旅游业做大做强。

  醴陵城北,蓝天白云掩映下的中国陶瓷谷分外引人注目,浓浓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中国陶瓷谷,果然不同凡响!”面对杯盘碗碟器型的奇异建筑群,游客驻足于此,不禁感慨。

  中国陶瓷谷定位为世界陶瓷艺术城,以“蓝天下的艺术公园”惊世创意,将醴陵釉下五彩瓷展创中心和生产基地两个片区融为一体,打造陶瓷文化城市新地标及陶瓷艺术创意产业新基地。

  2015年,展创中心落成,举办了湖南(醴陵)首届陶瓷产业博览会。第二年,该市启动中国陶瓷谷国际会展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中国陶瓷谷高速度、高质量聚合发展,主动融入长株潭都市圈。

  醴陵瓷博会已成功举办5届,成为高端、高位、高效的国际性展示和交易平台。中国陶瓷谷随之迈出产城融合大步,醴陵五彩陶瓷特色产业小镇走向世界。

  节会期间,累计吸引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醴陵陶瓷利用广交会、瓷博会等平台,全力推广“醴陵窑LOGO”“中国醴陵·瓷彩天下”等区域品牌和标识,华联亿嘉、红官窑、陶润等品牌享誉海内外。

  瓷博会除了陶瓷展览外,还精心策划推出众多文旅活动。在1915醴陵国际陶瓷文化特色街区举办音乐节,在文玩街区举行淘陶集市等,引来大量游客“打卡”,听音乐、逛集市、品美食,全方位展示醴陵的风土人情,感受瓷城魅力。

  以瓷会友,工业旅游风生水起

  醴陵自古为湘东制造重镇,陶瓷工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从沩山古窑的唐宋炊烟,到国光群力的“红色官窑”,再到中国陶瓷谷的五彩斑斓,都是醴陵陶瓷工业旅游的核心城市IP。

  近年,乘着全域旅游的浩荡东风,醴陵高扬陶瓷工业旅游强市的大旗。

  青山重叠,流水鸣琴。

  走进醴陵市沩山镇沩山村,绿树掩映、如诗如画的村庄让人陶醉。夕阳下的“沩山渔村”,又迎来了一批客人,勤劳的老板田保中端茶送水,忙得不亦乐乎。

  沩山村是一个处处有历史、步步有陶瓷印记的经典文化名村,是中国釉下五彩瓷的发祥地,拥有与瓷业相关的瓷片堆积、古窑厂、古洞、古道、古桥等文物遗迹110处,保存完整的传统建筑物123栋。

  沩山镇以复兴传统古村落为使命,打造醴陵乡村振兴“示范村”,旅游特色小镇引得游客纷至沓来。包括田保中在内的村民嗅到了商机,办农家乐、搞花果栽培,在家门口走上了小康大道。

  向着幸福出发,陶瓷工业旅游带动的精美画卷不仅仅在沩山村。

  醴陵走出了李立三、左权、蔡申熙、耿飚、宋时轮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红色旅游景点众多。

  火车向着井冈山跑。随着“两山红色旅游”铁路开通,醴陵区位优势尽显,红色旅游与陶瓷工业旅游交相辉映。

  近年来,醴陵以瓷会友,积极融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形成集生态、产业、红色、人文于一体的文创文旅新业态产品体系,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游客打卡“醴陵红”、感受“醴陵蓝”、体验“醴陵绿”。

  2018年至2021年,醴陵接待国内外游客3246.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2.89亿元。其中,陶瓷工业旅游的贡献功不可没。

  【陶瓷故事会】

  醴瓷精品 历久弥珍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毅

  通讯员 张建平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汪田明,30多年前去过醴陵沩山窑考察,和老一辈艺术家邓景渊有过交流接触。

  “那个时候年轻,时间一下过去了几十年,邓老也已故去15年。”汪田明教授说起往事,历历在目。

  邓景渊出生于1941年,湖南邵阳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国家级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精,尤其是雪景山水,堪称一绝。

  被誉为“当代官窑”的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位于醴陵,邓景渊在此工作。

  汪田明对邓景渊的代表作釉下雪景山水薄胎大碗印象深刻:“这件作品创作于1979年,碗高94毫米、口径196毫米,采用手工拉坯成型,碗身薄如蛋壳,重量仅180克,是件非常难得的醴陵艺术瓷珍品。”

  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的欧阳希君,称邓景渊的雪景山水画“用笔劲挺而丰厚,豪放中见沉雄”。

  “釉下雪景山水薄胎大碗,完美呈现出醴陵釉下五彩瓷瓷质如玉、胎薄如纸、声响如磬的艺术境界,体现了国瓷风范和大国工匠精神。醴陵釉下五彩瓷百余年来虽几经变革,但始终保持着手工文化自信和创造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也更加凸显。”汪田明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