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3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教育运行机制

  刘真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并要求大力宣传“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要“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帮助学生积累职业经验,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探索建设“创造性劳动实践基地”。

  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顺利推进。当前,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对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应加快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教育运行机制。

  构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与创造性劳动教育相结合机制。思想决定行动,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创造性劳动的态度和践行。一方面,要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突出劳动观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意蕴,深刻领会“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等理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创造性劳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刻领会创新及创新能力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的极端重要性。

  构建专业教育与创造性劳动教育相融合机制。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具备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基础,培养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将专业教育与创造性劳动教育紧密融合起来。一是将创造性劳动教育要求写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创造性劳动教育教师团队,根据需要派遣教师深入企业、工厂、农场等单位兼职,不断提升创造性劳动教育水平;三是广泛聘请各领域专家、创造性劳动代表、知名企业家等担任专业或兼职教师,精心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让学生所学理论紧密联系创造性劳动实践;四是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探索以培养提升创造性劳动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环节或模式,重点把握好专业课程与创造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性特征、市场化导向、个性化定制,有效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造性劳动教育相结合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已覆盖全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赛事活动。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造性劳动教育是培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之迫切要求。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牵引和驱动,构建起知识、思维、能力“三位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教育培养体系:一是以创新创业大赛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劳动的兴趣和热情;二是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创造性劳动实践机会,促进其将创造性劳动知识、思维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和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三是各高校应分析新时代创造性劳动热点及演变趋势,做好创造性劳动教育规划设计并加强各校交流合作,不断完善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教育体系。

  构建与创造性劳动教育协同一致的社会机制。有效提升大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社会各界协同推进、提供必要保障。一方面,须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政府作为大学生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系统性规划、不断完善创造性劳动能力教育政策体系,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应建立“产教研”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学校和企业以培养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展开务实合作,可共建研发中心、共建优质示范区,共同制定招生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企业为学生创造性劳动实践提供支持,学校为企业输送创造性劳动人才,两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湖南大学博士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