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暑假如期而至!
当前,全国各地纷纷立足于促进健康成长、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广泛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假期生活提供更多选择;鼓励学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安排适量劳动家庭作业,注重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推动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开展文艺活动、做好近视防控等。
如何引导广大学生度过充实、愉快、有意义的假期?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齐冬莲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创新利用“三馆”资源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以技术赋能“三馆”资源利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应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三馆”资源利用,接续中华文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建设。对“三馆”馆藏资源进行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动态化整理、储存与整合。比如开展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建立文物数据库,推进“智慧库房”建设;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数字编辑、转译、记录、保存;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等,让收藏在深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创新展陈和观展方式,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利用5G传输,采用场景复原、VR或AR呈现方式,实现静态文物与观众的动态交流;以“云游览”“云阅读”“云视听”等模式突破线下阅读游览限制,让厚重的历史文化飞越馆舍、穿越时空。比如湖南省博物馆推出的系列微动画《跟着文物去旅行》,让文物做“直播”,带领观众“前往”文物所生活的历史时代、还原活化历史场景,是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呈现的典范。
拓展传播阵地与传播渠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能化传播。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报—网—微—端—屏”全媒体传播矩阵,包括开通相关微信服务号、微信订阅号、APP、微博、抖音等。比如国家博物馆通过开设中英文微信服务号、国博君微信订阅号、国家博馆APP、国博微博、抖音,使民众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激发其活力。
以品质建设深化“三馆”资源利用,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应以“三馆”品质内涵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大感染力走进现代人的内心世界。
加强“三馆”文化品牌建设。深入发掘区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历史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三馆”文化品牌。比如通过举办“典籍里的湖南”——湖湘经典历史典籍展、拍摄“薪火相传”湖湘文旅纪录片等弘扬和传播湖湘文化,擦亮“锦绣潇湘”名片;组织创作生产一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富有时代气息和感染力的动画片、纪录片、节目、栏目。
打造类型丰富的“三馆”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渠道,打造形式鲜活多彩、内容老少皆宜的“三馆”教育活动,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开展流动展览、文化讲座、文物鉴定、修复展示、文创发布、互动体验、教育研学等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类技术培训,比如古籍修复、篆刻艺术鉴赏与实践、碑刻拓片保护与装帧等;推出“云展览”“云课堂”“考古+”“阅读+”系列活动。
提升“三馆”服务效能。探索分众化社会教育形式与方法,强化“三馆”“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提供无障碍信息服务,使残障人士获得无差别文化服务;加大面向农村的文化供给,打造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网络,辐射、服务更多群众。
以完善机制保障“三馆”资源利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应通过健全“三馆”建设机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千家万户、扩大对外传播,大力提升其辐射影响力。
健全“三馆”免费开放机制。截至2021年底,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家,其中5605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全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当前,应进一步健全“三馆”免费开放机制,增加免费博物馆数量,扩大免费群体,增加“三馆”免费项目,加快文博场所公益化发展步伐,实现公众“无门槛”进馆,为公众接触、了解、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机会。
健全“三馆”交流合作机制。统筹不同地域、层级、属性、类型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发展,有效破解各馆发展不平衡、馆际交流不畅等难题,建立部门合作共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机制;健全各类学校与“三馆”长效合作机制,搭建研学实训平台;健全“三馆”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使其深度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健全“三馆”评定激励机制。完善涵盖品牌塑造、社会教育、非遗产品创新、互联网传播、市场推广、文化内涵等维度的文博领域奖项评定机制;完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定制度,完善IP授权管理与创意创新激励机制;完善文博领域人才评定和激励机制,壮大“三馆”人才队伍。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