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魂千古 汨江风骚

  吴抄金

  

  我觉得,汨罗江水系和修水水系最应该感谢黄龙山。

  黄龙山东西绵亘百里,头尾牵着吴楚大地,宛如一条巨龙,在龙王峰高傲地昂起了巨头,巨头朝东一扬,就流泻出一条修水河,汇入鄱阳湖;往西一张,就吞吐成了汨罗江,浩浩汤汤,汇入洞庭湖。黄龙山成为汨水与修水的自然分水岭,是名副其实的“黄龙分水”。一山连两湖,可能也就此一家。

  到黄龙山之前,我以为汨罗江水是要一路向西的,没想到溪水从黄龙山流下后,却七转八弯,奔向东南,进驻了修水。汨水就像大自然的一条灵蛇,在源头成流后,游向她要去的地方。从黄龙山流下来后,在汨水缓缓而行的地方,有了平坦的田野、庄园。

  突然,我看到在前面茶花盛开的地方,出现了一阵隐隐的骚动。原来是当地的一个婴儿正在“抓周”。只见婴儿的面前摆好了弓、矢、纸、笔等器物。在家人紧张的观望中,婴儿快速地抓起了一只毛笔,握在手中呵呵稚笑。

  修水百姓历来就有读书祖训与“抓周”的习俗。我仿佛看到了公元1045年的一天,也有个小男孩抓到了一支毛笔。小男孩的父亲非常开心,曾向家人严肃训诫道:“读书乃吾家诚身之本。从十世祖中进士至今,代代均有读书人在朝廷供职。今绳权喜抓毛笔,实乃幸事。吾辈必承祖训,效法祖宗,岁延名宿,教其读书。务期典籍精通,文章晓畅,敦励行谊,以成大器,报效家国。”

  绳权,黄庭坚!我心头一颤,汨水流至修水,莫非就是为了迎接山谷先生!双井村仅大宋一朝就有四十八位进士,他们身后,则满是江西诗派的信众与门徒。

  我想:汨水进修,必定不完全是为了迎接山谷先生。高山流水行到这里,经常看到学生读书、经常听到先生讲学则是不争的事实。汨水从源头开始,其实就像我所遇见的那位婴儿,在人生的第一步,就抓毛笔,浸润蓝墨水。

  所以,今人朝拜汨水,万不可忘了到修水,去看看黄庭坚,去感受汨水源头的墨蔚青蓝。

  

  水流千转,顺江而行,汨水从江西修水流进湖南平江的地方也很特别,叫作“龙门”。

  许是相承了修水人读书的热忱,汨水从龙门进入平江后,真似感染了书卷气般,变得异常清幽宁静。汨水从平江至洞庭湖,两岸杨柳依依,水面江平如镜。古时上吨的船只可以畅通无阻。

  老百姓在汨水两岸积极建设私塾学校,兴办县学义学,为的就是两岸孩子能多读点书,肚子里能增加点墨水。读书成了汨水两岸由来已久的社会时尚。原本,蜗居方寸地,读读书也就够了;原本,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出口成章也就诗意了;原本,通过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也就追梦圆梦了。

  我没有想到:在龙门之上,这里的先生可以许下“四不讲”的承诺,这里的读书人能够成为一派宗师,这里的一个村可以同一时期中出四十八位大宋进士。

  我更没有想到:会有年迈的外地诗人来到这里。不骑马,不佩剑,一把桨,一条船,溯江而行。船上备有一应的家具,还有与他相濡以沫的夫人,他的子女。

  虽然长期颠沛流离,可诗人的日子依然有滋有味。因为确实没钱,诗人的夫人便在纸上画棋盘棋子陪他下棋,儿子把绣花针敲作钓钩陪他钓鱼。当天气晴好,诗人身体许可,还可以与夫人划划船,看儿子们在水里游游泳。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就这样,一条小小的船,成为了诗人的“房车”,撑起了一个流动的家。

  这个人,就是唐朝诗圣杜甫。

  诗人最终没能回去,他饱蘸墨水,写出“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诗句,便搁笔长逝。他把自己的家永久地安在了平江安定。

  我去安定镇小田村天井湖杜甫墓祠膜拜诗人时,看到墓祠里满是诗人的信众。一群日本友人,正虔诚地站在杜甫的墓前行跪拜大礼。

  有人说:诗人是为了访友而至;又有人说:诗人身体不好,是为了寻药而来。山谷先生却为诗人题画像曰:“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诗人是为了天下的“安定”而来。

  我们无法不信,因为他真的出现了。

  从杜甫祠往南,有一条芦溪河。当地民间有云:“芦洞有个九只湾,洞下有个铁马山,九只狮子下城关,饱饮溪水不出关,一只遗蒋山,八只在鸣山。”这条汨水的支流,也不多不少诞生了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汨水壮士为新中国诞生横刀立马,诗人梦想的安定出现了。

  传说与现实,总有一天会神奇地相遇。因此,当我们怀揣梦想,中流击水,一定要记得去杜甫墓祠,到汨水中游感悟安定气象。

  三

  在汨水,我们都是顺流而下的“逆行者”。

  当我走到沉潭村,汨水河岸的绿树丛里,有“屈原殉国处”石碑一块。水流平缓,水面宽阔,两岸高山相对,植被丰富,冬暖夏凉。既如诗人早年在《天问》中吟诵“何所冬暖”“何所夏凉”,又如诗人在湖北秭归的家园。

  从汨水顺流至伍市镇时丰一带,有世界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祭祀凭吊屈原而作的“九龙舞”。到汨罗时,两岸还留有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遗迹。诗人的神位设在屈子祠的二进中堂,照面有“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黑底金字。

  “千年古迹寻罗国,一片屈声下澄潭。”传说诗人死后,两岸的老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诗人,把饭团、鸡蛋、糯米等食物丢进江里。渔夫们划起船只,打起锣鼓,到水里去争相打捞诗人的身体。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他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沉渊”释义为屈原自沉的地方。在古代,“渊”与“潭”同义,历经千年演变,“沉潭”未必就不是太史公笔下记载的“沉渊”;沉潭山多林密,盛产粽叶、糯米,能够满足当时老百姓的江祭。

  老百姓把划龙舟、包粽子、包子盖章等祭祀活动都放到了端午节,成为端午文化,影响到了更多的国家。诗人因水而死,这世上恐怕再没有比江祭更为凄美的祭祀形式;诗人又向水而生,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中,也仅有这一个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一位诗宗、一位诗圣、一位诗祖,在汨罗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节节延伸、细细渗透。河流延伸的距离虽然只有253公里,但注入的却是战国与唐、宋诗人的千古华章。

  那天,我在汨水的终站,看到了一位来自祖国台湾的诗人带领着一群人正在江边吟诵。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这时,我想:只要江水流转,诗魂不散,求索精神与家国情怀就定会代有繁衍,诗意咏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