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柳青 杨亦民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指出:“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标志性、先导性工程,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建设以市场和商业化成果为导向、具有“标准化、程序化、信息化、规模化”特征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是整合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
湖南拥有隆平高科为代表的种业企业400余家,商业化育种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建设中的岳麓山实验室旨在打造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种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四个高地。我省应充分发挥既有优势,进一步优化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种业跨越式发展。
推动优势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
当前,全球种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排名前五的种业企业占据了世界种业市场的半壁江山。我省应着力提升种业企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度,推动企业提升创新效率。
一是重点扶持全省有科研实力、有生产能力、有市场规模、有良好信誉的优势种业企业,加快出台激励政策促进种业企业间的横向、纵向并购,实现种业企业规模合理化扩大,打造我省种业“航母”企业;二是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建立全产业链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对接上下游主体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强化应用性、商业化创新,针对种质资源、功能基因、关键技术等进行组装集成,促进突破性创新;三是将市场化方向明确的应用型研究项目向优势企业倾斜,实行“给予启动经费+收购研究成果”的投入机制,并根据研发成果的产业化效果,合理配置种业科技创新资源。
以科研院校为支撑,实现产学研高效协作
现代种业已进入智能化育种4.0时代,实现基础前沿技术原创性突破须充分发挥科研院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应引导建立以种业企业为研发主体、科研单位提供支撑、各级政府给予支持的种业发展体系,通过科学分工、高效协作、优势互补,提高种业技术创新效率。
一是立足湖南优势种质资源,支持科研院校开展基础性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等研究,重点开展国家重大战略品种培育,以应对潜在“种源封锁”危机;二是深化基因工程育种、生物信息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集中攻破如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的底盘技术,推动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三是鼓励科研院校与优势种业企业合作,大力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高端育种人才。
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优化协同创新环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环。2021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决定,其中包括建立“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表达了国家保护原始育种创新的决心,也为植物新品种的后续改良和推广应用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我省应大力完善种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工作,优化协同创新环境。
一是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快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新品种研发和保护;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从事种质资源创新、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基因挖掘利用等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等环节完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侵权造假行为。
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提供持续稳定保障
种业核心技术攻关难度大、研发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导致种业研发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等传统金融的有效支持。为此,应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使之更符合种业发展需求。
一是通过财政贴息、政策性担保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中长期低息贷款;建立财政保险联动机制,加大保险补贴比例,扩大保险范围,健全种业风险分散机制;设立重大成果奖励补助制度,对突破性研发成果给予奖励。二是深度挖掘种业相关担保资源,探索专利权、品种权等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抵质押模式,创新全产业链信贷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利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产品和服务,提供综合融资解决方案。三是给予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上市融资特殊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全力支持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均系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