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2月0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对外交流语言关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聂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更多惠及沿线国家民众”。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扩大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更多‘湘’字号文化产品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湖南篇”。语言是联通世界的桥梁,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须跨越对外交流语言关。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多达2400余种,给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极大挑战。讲好湖南故事,我们需做好“小语种”这篇“大文章”,用语言铺设道路、用故事展示形象。

  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复合人才

  高校在增设小语种专业时,应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及的语种倾斜。以俄语为例,目前湖南省本科高等院校中仅有两所高校开设了俄语专业,而在“一带一路”沿线,以俄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有4个,通俄语国家有12个,未来需求与实际供给存在巨大缺口。

  高校语言专业课程体系应更突出专业性和实务性,从培养纯粹外语人才向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转变。在专业设置上,外语学科可与本校优势学科共同探索建立“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即以外语专业为主,辅以工程技术、旅游经贸、法律政治、文史哲地等方向课程;也可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建立“专业+外语”培养模式,即将专业教学和外语教学相融合,引入国际化课程,与国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在学科设置上,应重视翻译学科发展,突出其应用性、实践性特征,课程设置应对接职业岗位,积极探索大数据和“互联网+”语境下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高校还可设置外语微专业,即在外语本科专业目录以外,以“一带一路”语言服务需求为导向,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面向全校选拔招生,使学习者通过灵活、系统的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提升专业培养与就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发展语言技术,服务沟通合作

  应立足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沟通合作需要,紧密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并综合考量各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研发出适用于当地民情的语言应用产品。

  在语种上,应努力构建以汉语为核心语言的多语种翻译系统,打破英语核心语言垄断地位,同时以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部官方语言为目标,不断拓展机器翻译涵盖的语言种类;在技术上,应分别针对书面合同和口语交流两个层面进行研发,既要研发合乎书面语言规范和有关文本要求的文字语言系统,也要研发语音识别、智能问答等语音互动产品,以促进各方商务合作与人文沟通。

  创新叙事方式,构建话语体系

  应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中国式思维讲述中国故事,而是要积极构建符合“一带一路”各国家和地区特点的新型话语传播体系,讲述外国人能听懂的故事。

  应全方位挖掘、多角度概括“一带一路”故事。“一带一路”故事受众主要是外国人,应依据贴近性原则挖掘概括好故事内容、努力引发共鸣,潜移默化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坚持差异性原则,在了解沿线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基础上,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树立互联网思维,丰富交流载体

  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讲述“一带一路”故事。融媒体时代,讲述“一带一路”故事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为“一带一路”故事插上互联网翅膀,确保中国故事既有好内容,也有好形式。此外,图片也是破除语言障碍的有效途径和传递故事的重要载体,可将“一带一路”建设中能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图片通过国际常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推广出去,用图片展现中国形象、讲述中国故事。

  应利用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中非经贸博览会等国际平台,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经济交流。在布局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倾斜。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