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芳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学术著作,皆漫画式地将衙门吏役描述为贪腐成性、一心追求私利之辈。
如果县衙这一官僚机构的最低层级被贪得无厌的吏役所充斥,那么整个清帝国何以实现持续性运转?带着这样的疑问,美国汉学家白德瑞开始了对清代巴县档案的探索,于是,有了这本相当有学术分量的著作——《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
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泰苏认为,《爪牙》一书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史的典范之作,自其出版以来,一直广为学界称誉。
深挖历史细节,还原真实图景
在《爪牙》一书中,白德瑞在零碎散乱、复杂繁多的清代巴县衙门档案史料中,尽可能梳理还原历史细节,合理地描绘出了一幅清代县衙吏役的日常综合图景。
白德瑞从光绪朝巴县档案中,挑选出来500多卷档案,开始了最初的研究。想对这些档案文献加以利用,其中的难点之一,源于本书力图理解的那些惯例性的、非正式的运作方式所具有的高度地方性。例如,有关巴县衙门吏役们的内部组织架构及其程序的信息,零星散落在很多个不同的卷宗之内,且往往是用当地化的习惯用语加以表述的。
清代巴县衙门的书吏和差役们,创制出了并奉行着一些非常精细的惯例、规矩与程序,也被称为“房规”“班规”,以用来将诸如招募吏役新人、内部晋升和分派承办各种有利可图的任务等事项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
但是,这些事实上发挥着行政法律制度之功用的惯例、规则与程序,却不被清代法律所承认。不过即便如此,上述这些惯例、规矩与程序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实际上在弥补着由于缺乏正式规则所造成的空隙。
学术价值较高,学术启发性强
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白德瑞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他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
这本出版于2000年的英文专著,有着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著名汉学家叶山(Robin·D·S·Yates)教授说此书是“新兴的(中国)法律社会史领域的必备读物”之一。
在主要研究法律社会学的译者尤陈俊看来,迄今为止,白德瑞此书仍然是继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一书之后,对清代衙门吏役研究的最具研究方法启发性的一本专著。白德瑞此书不仅进行了细致的史实挖掘,在前辈基础上做出了创新性的学术推进,而且还直接与马克斯·韦伯(Max·Weber)等重要学者的社会科学理论进行对话并加以反思。
而后一特点使得本书的学术贡献并不限于历史学界,还扩展到了社会科学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富有启发性。
译文反复打磨,力求“信、达、雅”
在翻译上,本书译者忠于英文原著,将西方一些特有的学术表述做了本土化处理,契合清朝的时代语境,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举例来说,本书在谈到巴县衙门的某位书吏或差役不再担任书吏或差役时,最常使用的一个英文单词是retire。如果直接将其译成“退休”,读者或许也能大致明白其意思,但这种译法显然不符合清代的语境。因此,如果回到清代,其准确的译法应当是“役满告退”。
除此之外,译者还做了以下尝试,比如:撰写了30多个“译者注”,对书中使用的普通读者或许不大了解的重要概念、术语加以解释,例如“啯噜”“厘金”等,而且还为书中提及的一些细节补充了背景性知识;对于一些在西方社会科学界常见但中国(法律)史学界尚不甚熟悉的理论概念,在翻译时做了更贴近中国读者习惯的处理等。
书吏和差役,是清帝国的“爪牙”,更是基层社会运行不可或缺之人,阅读本书,可以详细了解清代县衙书吏与差役的日常综合图景,从“爪牙”透视大清帝国晚期的历史。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美〉白德瑞著 尤陈俊、赖骏楠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