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灿兴
自十余年前确定写作《军机处二百年》一书后,我便开始了繁琐的史料收集工作。幸运的是,当年的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们留下了大量与军机处相关的记载,而清人的笔记、年谱,清廷的实录、上谕,也提供了与军机处有关的海量材料。
军机处的史料浩瀚,如何择取、组合,自然让人费神。在写作中,困扰我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一些重要事件,如果直接写军机处的处理过程,可能较为枯燥,降低了可读性。比如同治年间,天津教案发生之后,引发颇多争执。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内心存在较大矛盾,而他最终的处理结果也存在较大争议,乃至引发了军机处内部的矛盾,进而带来了朝局变动。由曾国藩的心路历程,进而展示军机处内部的博弈与朝局的变动,这样的处理相信会提高本书的可读性。
其次,由于军机处涉及的年代长、事件多,如何避免本书出现碎片化的倾向,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故而每一朝的写作,尽量围绕中心展开,如雍正朝军机处初创,便以军机处创立的原因、创设的契机、军机处的奠基者等为中心。对乾隆朝,则以十全武功为中心,同时佐以军机处重要人物与事件。对嘉庆朝,由于正处国力下降的过程之中,整个政局呈现出保守的倾向,此章就以保守为主题,将军机处置于其中考察。至道光朝,大清帝国已处于衰落曲线的底部,故以面对颓废景象的军机处为主要内容。
再次,此书写作,涉及大量军机处人事制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较为枯燥的,如廷寄制度,拟定谕旨,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的职责之类。这些内容虽然晦涩,却又是不可或缺的。故在写作中,将这些内容分解开,融入各个章节的故事之中,在不降低可读性的同时,使读者对军机处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主要以军机处的人物与事件为中心,并对此加以拓展延伸,力图通过各种史料的比证,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示历史。这样的写作方式,也使得本书的一些章节并不完全是军机处的内容,希望能向读者展示大历史背后小人物的作用。
本书以人物为中心,既重视军机大臣,也重视军机章京。当太平军派出的北伐军进至天津时,咸丰不得不违背祖制,以弟弟奕 为军机大臣,坐镇中枢,扑灭北伐军,挽救危机。亲王入军机处,这也是危难之际的无奈之举。咸同二朝,文祥堪为军机处的顶梁柱,他主持了与英法联军的议和、扑灭了东北马贼动乱、创办了神机营、开办了京师同文馆,暂时挽回了大清帝国的颓势,为有清一代满人大臣之翘楚。军机章京中的杰出人物颇多,如丁守存,喜好枪炮,并亲身实践,又曾在前方策划战事,一生堪为传奇。如王拯,诗歌文章冠盖一时,但性格耿介,终不合于当时,归而退隐。又如朱学勤,居中联系,为奕 通风报信,在辛酉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
在本书之中,读者朋友将会与祁寯藻、彭蕴章、文祥、李棠阶、李鸿藻这些军机处的重要人物接触,也将看到军机处中的分歧、争斗、密谋。咸丰朝,由于肃顺崛起和军机大臣的老去,导致军机处日渐虚弱,御前大臣竟得以参与军机处事务,并在咸丰死后,形成了顾命大臣主持大政的格局。只是在辛酉政变之后,奕 重新执掌军机处,方使军机处重新恢复权势。同治朝初期,由于慈禧尚未熟悉政务,放手让奕 处理政务,军机处权势益重。随着慈禧对政务的熟练,双方不时产生矛盾。
就晚清末年的军机处而言,虽然有诸多优秀人物入主其中,但军机处未能有大作为。盖因光绪执政后,军机处面临着皇帝与太后的权力竞争,庚子年巨变之后,又经历了大阿哥党、帝党、后党的激烈争斗。慈禧死后,进入宣统朝,一群后生小子主持朝政,军机处中也经历了诸多变革,面临着各种挑战。在晚清新政的热潮之中,军机处最终让位于责任内阁,告别了历史舞台。
历史的书写常受作者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带有作者的私人烙印,只是深浅程度不一而已。虽然历史写作难免要受主观的影响,但著史者所能做的,且应该去做的,是尽量地还原客观历史。本书在写作中,尽可能不做主观评价,而以展示史实为主。到底,对历史的评判,恰如千人有千种生相,我尽可能将评判权交给读者。
(《军机处二百年》 袁灿兴著 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