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花鱼肥稻谷香

  刘本楚

  一条激荡奔涌的滔滔沅江,呈九曲回肠之势,凿谷穿山而来,澎湃至此。正是锦江投入沅水怀抱的臂弯处,便孕生了一个辰阳,长成了一个辰溪。于是才有了楚国时的三闾大夫、伟大爱国诗人屈老先生的“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的诗篇。而不废万古的清流沅江滋养着两岸的青山大地和肥美的良田,更哺育出一座古老而生机勃发的小小山城,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题词的“中国稻花鱼之乡——辰溪”。

  正值初秋骄阳火热之际,我赶上了中国辰溪第二届稻花鱼文化旅游节,直奔辰溪县田湾镇辰溪稻田公园而去。

  在莽莽群山,峰峦迭起的山怀水抱之中,在省道S223线贯穿其中的田湾境内,酝酿了一片稻谷飘香的平原沃土。

  穿过一道瓜藤缠绕的竹篱荫棚,大片绿黄相间的稻浪正在秋风里翻腾,似乎拍打着远山的苍翠。半绿半黄的禾叶如同溪流两岸蓬蓬茂盛的巴茅,锋芒直立,橙黄的稻穗恰似成熟的高粱,躬着头,沉沉甸甸。颗颗稻谷如同颗颗碎金,在秋阳里闪烁亮眼,摇曳有声。大片的稻田里全都梳理开出了条条细长的水沟。这时候,只见二指或三指并拢那么大小的个个鱼儿从禾蔸边,从水草根,从脚窝的浅水里,露着黄黄的背,摆着红红的尾,鼓着亮亮的鳃,张着白白的嘴,击水哗哗而来,游入条条水沟,这就是我四十年前见到的故乡正宗稻花鱼。

  小时候曾目睹父亲喂养稻花鱼的情景。最初,当禾苗转青发蔸之际,就从走村串寨、跋山涉水挑担卖鱼苗人的鱼盆里,按多少钱一碗,一碗一碗地连水带鱼舀起来再倒入禾田里。这时的鱼苗最大的不过筷子尖,小的也就只有香杆子那样的粗细。鱼儿在稻田里吃草、吃虫、吃稻花粉,至少要生活5个月。若遇到大雨涨水期间,必须要去田间巡视。因鱼儿要抢生水,必然满田蹦跳,有的要跳上田埂,有的要跳出田埂,跳到另一丘田里去。直到秋季,才能长成今天这样大小的鱼儿,才能在田间开沟放鱼,乡村人们俗称“放黄禾鱼”。这就是当地人们说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花鱼。

  稻花鱼既可鲜吃,亦可腌制,还可制成火烤稻花鱼。鲜吃,肉质细嫩鲜甜,如拌上生姜、大蒜、鲜红绿椒炒煮,其汤汁尤为开胃明目,润肠通便;若调和糯米粉制成腌鱼,掩藏于土罐坛子里,可保存一至三年,那酸咸而柔糯的滋味,真是美味可口,实属下酒的绝配;而火烤稻花鱼的那种脆香爽口的味道更使食客流连忘返,就连那些外国朋友食了也要高高举起大拇指,连连称OK!

  OK!这就是湖南的味道,是湘西的味道,更是辰溪的味道。据当地文人介绍,辰溪稻花鱼养殖历史悠久。清代乾隆年间,辰溪稻花鱼就曾进贡朝廷。清道光《辰溪县志》记载:“禾花鱼、田中小鱼、以气化者……”千年的辰溪人们啊,聚天地之灵气,吸稻田之精华,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以稻养鱼、以鱼育稻”生态环保的鱼米之乡。如今“辰溪稻花鱼”已誉满中华。现场直播的央视记者对观众说:辰溪稻田养鱼核心面积已达3万余亩,总面积已达15万余亩,惠及贫困人们24700多人。致富一方的稻花鱼已日夜鲜活在辰溪人们的心中了。

  我沿着饱满的稻谷,朝田间纵横交错开沟的水路远远望去,群群游客正在稻田里参加捉鱼比赛。偶尔有游客双手紧抓活鱼,兴奋地举过头顶,全忘了那泥水滴落满身,染得衣衫块块泛黄。那激情,那情趣如同欢乐而肥美的鱼儿,顺着水沟跳跃畅游而来。我顺便问到身边的一位正在卖鱼的农妇,她姓石,说今年养了5亩田的稻花鱼,可收鱼500多斤,近两天已卖出200多斤,收入4000余元。她感慨万千:“搭帮党的好政策,村里几乎人人都在喂养稻花鱼,乡亲们脱贫致富真的有了奔头……”说话间正好走来一位个头结实的中年人,卖鱼的妇人告诉我,这就是我们村的石书记,是他带领我们家家户户喂养稻花鱼。田湾村支书石绍建介绍说:“稻田养鱼生态环保,比单种水稻每亩纯利润增加2000多元,非常适合农户规模养殖,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我徜徉在稻浪起伏的田园风光里,陶醉于鱼肥稻香的丰收美景中,目睹着农民兄弟担担箩筐里活蹦乱跳的稻花鱼,我的思绪,我的激情和着农民兄弟脸上的笑容,正如同稻田的泥水间,水沟里、箩筐中的稻花鱼,鲜活而跳跃。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