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6月0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士无双

  湘人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R·布朗博士在他创办的《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他在这篇文章中不仅预言中国将无法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而且发出警告,说到2030年,连整个世界都将无法养活中国届时将增长到16亿之多的人口。次年,他又在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一片驳斥声中,坚持把这篇论文扩充成一部专著。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人会相信布朗的那番预言,很值得怀疑。因为在他的分析中,忽略了一个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中国人的存在,这个人就是袁隆平。

  1995年,袁隆平也参与了与布朗的论战。他在当年与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一次对话中指出,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还不到70公斤,因而饥荒不可避免;而1995年全国水稻平均亩产提高到340多公斤,已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但与当年杂交水稻的最高亩产825.2公斤相比,即使不考虑技术继续进步的因素,理论上每亩田也还有478.6公斤的增产潜力;加上杂交水稻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其他科技因素的提高,到布朗预言整个世界都将养不活中国16亿人口的2030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将可能翻番,即达到八九亿吨,不仅可以继续养活中国人,而且,届时中国人还将比今天吃得更饱更好。

  联系到过去,袁隆平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人”之问的回答,无疑使中国人心里感到无比踏实。

  1996年9月8日,由河北中国科学院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这颗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藏着有趣的含义。“袁隆平星”原来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国际性永久编号为(8117)。在暂定编号1996SD1中的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的缩写,故将它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获此殊荣,不仅是对他和他的科研团队的充分肯定,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2019年9月29日上午,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隆重表彰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颁授勋章。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当天,袁隆平就返回了湖南,“明天还要到田里去”。因为他有自己的任务清单:今年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如果没有特大的自然灾害,有九成把握可以实现。”在现场袁隆平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尽管已经90多岁了,他依然在坚持自己最初的梦想。在湖南省农科院的住宅旁,他有自己的一块试验田。每天起床后,他第一件事就是下田,看看他的宝贝水稻。90多岁的他,仍然有两个更为宏大的梦想,“一愿世界无饥荒,二愿禾稻能乘凉”,并为此而不懈努力着。

  2021年3月,91岁高龄的袁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纵是病危之际,他每天都挂念着水稻问天气情况。5月22日,湖南长沙,细雨凄迷,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九州万里同悲戚,国士无双袁隆平。袁隆平院士矢志耕耘的一生,将激励华夏儿女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节选自《袁隆平的故事》,《青少年红色励志故事丛书》编写组编著,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