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何
抓粮食生产的关键是要牵住早稻生产这个“牛鼻子”。宁远作为全国粮食主产比照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超常规的思路措施,早谋划早安排早行动,全力打好早稻生产第一仗。
抓计划面积落实,做好“地管家”。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着力打好稳面积、治抛荒、兴水利“组合拳”。一是稳面积保安全。压实县、乡、村三级责任,围绕17.3万亩早稻任务,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班子包片、驻村干部包村、村支两委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户“五包”责任制,把面积落实到村组、到农户、到丘块。列出任务计划清单、进度管理清单、种粮大户清单,确保面积实打实、无水分。二是治抛荒守底线。全面排查乡镇抛荒地,进行登记造册、落实到户、摸清底数。实施分类管理,对长期抛荒地无条件流转到村集体,并扣减当年地力保护补贴105元/亩,奖补参与治理的村集体、种粮大户、合作社;对治理抛荒地种植早稻,奖补100元/亩。严格责任追究。对于连片抛荒1亩、2亩、3亩以上的问题,分别追责问责村干部、乡镇分管领导、乡镇主要领导,确保该种必种、应种尽种,变“荒地”为“良田”。三是兴水利强基础。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通过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建设高标准农田5.81万亩。安排1000万元集中投入“五小”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打通田间灌溉“毛细血管”。突出抓好高岸田、天水田水利设施建设,确保早稻种植水旱无忧。
抓种粮质效提升,当好“田保姆”。树立“为农打工”服务意识,精准帮扶种粮主体。以“产业链”思维稳产提质增效。一是突出种粮主体专业化。深化“稳就业、强基础、富家乡”主题活动,引导能人返乡创业,大力培育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县落实种粮大户1691户,新增大户350户,发展农机合作社267家,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水稻机插(抛)秧达到60%以上。二是突出集中育秧标准化。稳定早稻生产关键要抓集中育秧,破解种子瓶颈。全县提早谋划,采购早稻种子23万斤。新建28个标准化早稻集中育秧大棚育秧,充分利用96个烤烟育苗工场育秧,全县落实专业化集中育秧5.2万亩,带动全县早稻集中育秧10万亩,确保“育壮苗、种好苗”。三是突出示范办点规模化。大力实施“万千百”办点示范工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领办万亩示范片3个;各乡镇主要领导领办千亩示范片17个;各村领办百亩示范点267个;选择样本村15个;通过以点带面,实现整县推进。
抓投入渠道拓展,干好“钱掌柜”。为让农民轻松种田、有钱可挣,千方百计整合涉农资金2.5亿元投入早稻生产,做到引活水、降成本、促增收。一是政府补贴“厚爱有加”。早稻补贴多,种田底气足。县里拿出“真金白银”,推出集中育秧、规模种植等九大补贴政策。初步测算,种粮大户亩均补贴达到300元以上,真正实现补贴“加码”。全面放权乡镇,激发主体活力,提前发放规模种植60元/亩补贴资金,充分调动基层抓早稻生产的积极性。二是金融信贷“放水养鱼”。引导金融资本下乡,缓解农民“手头紧”,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农银对接会,涉农金融机构创新“惠农担—粮食贷”“惠农担—农机贷”信贷产品,加大种粮大户信贷支持。对种粮大户贷款,由政府贴息50%,带动金融机构惠农贷款8500万元。三是收购保价“后顾无忧”。为解决“谷贱伤农”问题,坚持抓源头,大力健全收储体系,新改建5万吨粮库。将早稻收购价格比照中晚稻予以补差,确保种粮有赚头、未来有想头、日子有奔头。同时,鼓励县内粮食加工企业主动收购早稻,让农民打消顾虑安心生产。
(作者系宁远县委副书记、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