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湘江周刊·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2月0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土,是一扇虚掩的门

    刘鸿伏

    廖静仁的写作,大约可分为两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为第一阶段。他以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与农民加篾匠的身份横空出世于群雄并起的文坛,扬名立万散文江湖,有横扫千军的霸悍之气。其时,评论界惊呼:资江边出了个高尔基!这个阶段的廖静仁,是散文家的身份。不过,这一阶段他有过较长时间的写作潜水期,几乎从读者的视野消失。

    第二阶段在近十年或者不到十年吧,他忽然毫无征兆地一声惊天动地的龙船鼓响,复又站在那一条伟大而又激荡的文学河流之上,以每年发表十几部中短篇小说的战绩,再一次刮起廖旋风。案头这部煌煌86万字的《门虚掩》,是他除了已出版的长篇小说之外的中短篇结集,足以证明其惊人的创作激情与创造力。因此,这个阶段的廖静仁,在潜水又出水之际,倏忽就完成了由散文家向小说家的华丽转身。

    从发表第一篇小说《资水船歌》开始,到后来一批影响力广泛的作品,如《斯文摆渡》《觅乡贤》《寻找乐正子》《门虚掩》等等,虽然一如既往地围绕资江流域生发的人与事这个主打乡土题材来写作,但作为小说家的廖静仁,却是野心勃勃地用全部心力和才思营构他理想中的文学资江,正如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一样。当年他的散文写作也即乡土的资江却并非出于文化的自觉,而只属于自然而然的、近乎原生态的写作,但他的小说创作,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自觉了。

    不同的追求与不同的文本,负载的是作家不同的创作理想。应该说,廖静仁成名于资水题材的散文,现在又以小说再一次打开乡土的大门,这是一种长久的坚持与执念,是他对这片胞衣之地的无比眷恋与追索,几十年风云巨变,唯独不变的是他文学的初心。

    散文家廖静仁与小说家廖静仁的相同之处,是他永远接地气并永远关注底层乡土社会,而两种不同的文体在他手上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在他的小说创作期,是以新乡贤的身份回归原居地,出发与回归,都在同一个点和面。这是形而下。从资江的山野走出去与从红尘喧闹中归来,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他以一种迥异于当年的全新的感受与思考,对陌生又熟悉的田园、村舍、青山、流水以及已逝或亲历的人与事,进行理性的梳爬与深入,从而抵达乡土最动人的也最隐秘的敏感点,抵达各色人物命运的内核,找到原汁原味的隐藏于平常岁月的温暖,一如母腹子宫中的那种温暖。然后用笔把这一切碎片化的影像还原或重新塑造成自己心中的完美整体。这就是他正在做或想要做的建造一个只属于廖静仁的文学的乡土资江,一个有可能也是属于文学史或地方志的文学的乡土资江。这已是形而上了。

    在他的笔下,故事与人物,有一种穿透的力量和哲学的思辨与社会学的拷问。如《斯文摆渡》这部小说,廖斯文一生渡人也渡己,无论是在村学,还是在出没烟波的孤独渡船上。乡土社会的文脉与人性的坚韧,命运的曲里拐弯与整部作品的隐喻与象征意味,都足以见出作家对乡土文学的独到视角与举重若轻的驾驭能力。

    廖静仁是独特的,因为乡土才是他的精神家园,也是他灵魂的归宿。他原本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他与他的资江以及资江边的田园本就浑然一体。很多小说中的人与事,都是真实的存在,不需要去找寻原型。正因如此,廖静仁的小说,便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鲜活的生命力。廖静仁的小说,节奏不疾不徐,元气充盈,思辨深隐,技法上多留白处,如中国画的飞白。他小说中营构的乡土即是私密的、个性化的,也是民族的,他隐身其中时,是平视甚至仰视的角度,其时他是农民的廖静仁;但他也会常常俯视他的乡土,俯视他心心念念的那条浩荡长河,此时他便是作家的廖静仁。作为廖静仁的同乡兄弟与最密切的文友,我遥望未来,心里充满了热切的期待。

    乡土,永远是一扇虚掩的门。

    (《门虚掩》 廖静仁著 新华出版社出版。本文为该书序言,有删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