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雄 何艳霞 范大明
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自有国家以来,制度竞争在国家间竞争中发挥着最关键最长久最根本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这一重大判断,既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基本遵循,又为我们在百年巨变中应对国家竞争、赢得战略主动指明了方向。
政治制度是国家间竞争的保障
在国际竞争中,政治制度是所有制度中的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直接规范或制约其它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并最终影响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治理效能的最大发挥。从世界历史上大国兴衰的历程看,经济上成功的往往不是那些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而是拥有各种各样能激励创新突破的政治制度的国家(或地区)。换言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其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因而决定其竞争力的高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也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根本制度保障,保证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经济制度是国家间竞争的基础
经济制度是国家间竞争的基础,政治制度效能及其优越性发挥离不开经济制度。在国家之间所展现出来的竞争,首先是经济制度方面的竞争,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或运行方式直接关系到不同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胜败,并最终引起国际的经济冲突和世界系统的动荡。自15世纪以来,世界上先后崛起九个世界性大国,在国际竞争中此起彼伏,这九个世界性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无不依赖于自己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强大的经济基础又无不根源于自己的经济制度。
今日中国所拥有的雄厚综合国力和在国际上的重要影响力,以及中国能够在激烈国际竞争中不惧风雨、不畏挑战,正源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关键,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建立了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新中国70多年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贸出口世界第一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增长,表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具有显著优势,这种经济显著优势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制度是国家间竞争的灵魂
没有制度的文化是乏力的,没有文化的制度是空洞的,所以文化制度是国家间竞争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句话提醒我们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把制度竞争的优势凸显出来,并长期保持竞争优势需要与时俱进,而要达到制度与时俱进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则需要文化的涵养,文化的涵养就需要建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文化制度,创设出具有解释力、说服力、影响力的制度理论,才能增强制度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英国兴起并向全球扩张提供了思想理论支撑,凯恩斯的经济学说为国家干预主义大行其道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为我们文化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为我们文化制度建设提供了着力点。
纵观古今中外,国家间竞争从表层上看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军事的竞争等,而从深层上看则是制度的竞争。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惟其如此,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湘南学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