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牢记嘱托勇争先——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03版
牢记嘱托勇争先——2025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3月08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万亩茶中过 片叶不沾身
——记“保靖黄金茶之母”张湘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孟河 通讯员 覃占波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吕洞山深处,一株树龄逾400年的古茶树静默矗立,叶片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它是当地的“茶树王”。40多年前,一位对茶痴迷的女性农艺师出现,让这株沉睡的古茶树焕发新生,在武陵山脉的沟壑间,铺展出一条价值21亿元的“黄金”产业路。

  3月7日,记者见到被群众称为“保靖黄金茶之母”、曾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的保靖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张湘生。年近古稀的她,头发花白,面色红润,扎着一束低马尾,衣着朴素,步履矫健。她微笑着说:“我只是坚持做着我热爱的事。”

  深山寻茶人:邂逅古老茶树

  张湘生与保靖黄金茶相遇,要从一次培训说起。

  1982年春天,刚从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毕业的张湘生,与保靖县白云山茶场两名技术员去黄金村学习茗茶炒制工艺。

  吕洞山脚下的黄金村,群山苍苍,溪谷纵横,张湘生心里不由感叹“真是种茶的好地方啊”。

  黄金村的老茶树,远近闻名,张湘生想去瞧瞧。村支书向发友领着她,一路看,一路讲新茶。“刚过惊蛰,就有茶采?”张湘生惊讶地问。

  她回忆说:“当时全省范围内,包括整个江南茶区都没有茶采,我不相信会有茶叶。”

  看到一农户屋后,有东一簇西一簇、半野生的茶,她十分惊喜,迫不及待尝了一口。咀嚼回味,张湘生兴奋得像个孩子:“味道特别好,有三个层次,很鲜,有点甜味,还有一定的浓度。我想鲜叶都这么好,成茶一定更好。”

  冲泡老树茶叶时,张湘生反复观察、细细品嚼:汤色青绿舒目,入口鲜爽甘甜,口齿盈香,优于她大学期间见过、尝过的所有绿茶。

  “第一次品尝保靖黄金茶,就爱上了。”张湘生莞尔一笑。

  闲暇,张湘生就对黄金村周边的老茶树进行考察。她发现,生长在岩缝或砂质土壤的老茶树,树高、干粗、叶茂,生命力极强。

  “保靖黄金茶,品质超群。”张湘生说,“但这些老茶树,基本上是百年大树,再生能力弱,种子特别少。”

  张湘生暗下决心:这么好的保靖黄金茶,绝不能让它消失,要挖掘,要扩种,要让它走出湘西、走向全国。

  执着试种者:破解扦插难题

  经过几年准备,张湘生将试验田选在黄金村。

  1991年,她满怀激情来到村里,不想遭遇了尴尬。

  她来,村民都高兴。但提及要扩种保靖黄金茶,大家却打了退堂鼓。

  “它的种子少,几蔸老树产籽不到半斤。”

  “这种子似乎有种香气,播种入土就遭老鼠吃。”

  “籽籽都栽不活,还栽得活树丫丫?”

  村民们多次尝试用茶种繁殖,扩种,成功率极低,久而久之,便放弃。

  一连四五天,张湘生陪茶农上山、上户劝说宣传,无果。最后,村支书向发友同意在自家责任田里分给她两分地,进行扦插试验。

  那年5月,张湘生和同伴们整理苗床、杀菌消毒、选枝剪穗,插下第一批保靖黄金茶试验苗。

  30天过去了,没动静;3个月过去了,扦插苗穗尖发黑,叶片脱落。张湘生刨开泥土,把扦插苗拿出来看,腐烂了。

  扦插失败,如雷轰顶。她冥思苦想,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回县城后,张湘生闷闷不乐,还想着继续攻关。她意识到,如果不破解繁殖技术瓶颈,保护好保靖黄金茶种质基因将成为一句空话。

  1992年,张湘生回了一趟黄金村,采了20枝保靖黄金茶插穗,剪扦穗120个。在自家菜地里插80穗,阳台花钵里插40穗。

  2个月过去,菜地里的80株全死了,阳台花钵里活了2株。

  “花钵土与菜地土的紧实度、含水量都不同。”张湘生对两组茶苗扦插过程进行分析对比,“是保靖黄金茶苗在扦插时对不同土壤有不同要求。”

  有了多次试验数据支撑,梭西村异地扦插育苗试验、黄金村母本所在地扦插试验、品种选优试验等难题迎刃而解。

  考察保靖黄金茶外部形态、生物特征后,张湘生在黄金村选择103个单株建立基因圃,筛选出成熟期早、种质极佳的单株2个,分别命名“黄金1号”“黄金2号”。

  2010年“保靖黄金茶1号”、2013年“保靖黄金茶2号”分别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名正言顺”的茶叶品种。保靖黄金茶繁殖技术得到普及,扦插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每亩出圃茶苗提高到10万株,迈上产业化发展大道。

  科技特派员:筑起“绿色银行”

  繁殖技术一经破解,保靖县委、县政府立即把黄金茶作为该县农业支柱产业来抓,为种植黄金茶的茶农统一采购苗木,免费发放茶叶专用肥,扩大黄金茶扦插育苗培训、示范和推广。

  村干部带头注册合作社、茶叶加工厂。不少人回乡拓荒种植、开办茶厂,茶产业蓬勃发展。

  茶农种茶种出“小轿车”“小洋房”“百万富翁”,村民开民宿、餐馆,办研学游,风生水起。一片绿叶子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叶子”。

  如今,黄金村人均种茶面积达9.5亩,村民年收益2亿余元,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万亩茶中过,片叶不沾身。作为高级农艺师的张湘生,没有一亩自己的茶田,也未因茶而成大富翁。她40多年如一日,始终秉承农业人对“保护优质基因”的初衷与热忱。

  退休14年,张湘生仍在为黄金茶发展四处奔波。作为县科技特派员和保靖黄金茶技术顾问,她手机里存着上百个茶农、茶商的电话,随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只要大家愿意跟我学,我都愿意教。”张湘生先后在田间地头举办保靖黄金茶种植培训118期,培养茶叶土专家1.3万余人。

  如今,保靖县15.8万亩茶山综合年产值高达21.2亿元,如同一座“绿色银行”。全县近10万人口因茶受益,茶农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170002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湘B2-20080017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湘)字第023号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