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音乐课堂中讲好党史故事

  陈曼倚

  今年5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将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用艺术手段讲好党史故事,将让思政课充盈生命力、感染力。

  增强音乐课程思政的“厚重感”。红色音乐是音乐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单一的红色音乐融于思政课显得单薄。增强音乐思政课的“厚重感”需构建丰富的内容体系。“四史”资源、伟大建党精神是音乐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讲好新时代的创新创造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也是丰富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地方党史资源更是音乐课程思政中的宝贵素材。地方党史资源具有时空上“近”、感情上“亲”的特点,在思政课建设中具有天然优势,能有效推动音乐课程思政往学生思想深处走、向学生内心深处去。释放地方党史资源思政育人价值的理想方式是融入艺术元素。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出《半条被子》《军规军魂》《一张借据的故事》《红军夜宿梨山寨》《功勋》《沙洲的风》等为代表的《湘南红色组歌》等艺术精品,让艺术元素与思政教育元素相互融合、相互推动,大大提升了育人实效。

  提升音乐课程思政的“场域感”。党史资源背后是一个个发生于特定时空、具体感人的故事。进入这些具体的场域,身临其境感悟发生在历史时空的党史故事,能让人产生敬畏感,最大程度发挥党史资源的思政作用。把思政课上到田野里、讲在大地上,最易被学生理解和牢记。应把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地资源与党史教育资源有效衔接,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要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除了馆藏资源外,那些没有进入馆所、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革命文物,如规模和体量较小的会议旧址、人物旧居、战斗发生地、烈士墓、纪念碑等革命遗址遗迹,同样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课程思政的宝贵资源。把这些群众身边的党史教育阵地保护好、利用好,能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近年来,湘南学院音乐学院师生走进711功勋铀矿,与健在的矿工及其后代对话,回望艰苦奋斗的历史,增强了音乐课程思政的厚度;组织学生采访英雄模范、道德典型、先进人物,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吸引力。实践证明,走进红色场域,与红色历史的亲历者及其后人对话也是提升音乐课程思政“场域感”的有效路径。

  激活音乐课程思政的“艺术感”。党的历史不是一堆历史事实或材料的堆砌,更不是空洞、抽象的说教,艺术思维不能在思政课中缺席。革命战争年代,一曲《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让国人沸腾,不少青年因此投身革命。在党史学习中注入艺术元素,赋予其“艺术感”是上好音乐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应依托地方党史这些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深挖其地域特色,用接地气、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通过音乐创作、演奏、欣赏等艺术形式让这些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以“交互式”教学打造大思政课。为了激活思政课的“艺术感”,我们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红色故事发生地,开展沉浸式教学,搜集一手资料,厘清音乐要素、旋律手法、和声编配等音乐形态进行创作。近年来,我们共创作了10首湘南红色主题的歌曲,编排了5个湘南红色主题的舞蹈,承办了10场湘南红色主题的音乐会,用艺术手段推动了地方党史资源以及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

  【作者系湘南学院音乐学院教授。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湘南红色音乐融入党史教育的创新性研究”(21C25)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