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意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要“枢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高校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提速、增效、保质,成为提供发展新质生产力“活水”的重要源头。
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育苗圃”。高校要做好专业布局、创新教育模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播种育才。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涉及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对人才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技能有新的要求。应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大高校教育改革力度。一方面,加大学科专业改革力度。把握新方向、适应新发展,大胆探索发展前沿学科、交叉学科、未来学科,规划顺应发展、面向未来专业布局,使学科专业的设置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的特征,强调智能劳动、数字劳动,更看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吸纳学科发展与行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为此,应不断更新、完善、优化课程体系,推进教育理念、模式、方法变革,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适配。
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助推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发展,高校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浓郁的科研氛围,同时汇聚了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是有组织科研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首先,高校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卡点”“堵点”问题。技术维护、技术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高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借助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企业的生产情境及生产经验,将企业的科技需求转化为科技成果,再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术保障。其次,高校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也就是俗称的“卡脖子”问题。高校应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点布局和建设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完善科研机制、吸纳科技人才、升级科研设备、营造科研氛围,提升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内生动力。第三,高校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拓“蓝海”。基础科学研究往往是打开全新产业领域的“钥匙”,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深入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加大对新兴学科、未来学科的研究投入,不断探索未知新领域,不断攀登科学新高峰,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蓝海”,努力走在世界科学探索的前沿,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空间。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征程中,高校应勇担历史使命,敢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不做旁观者、乐做参与者,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全面升级教育、人才、科研等要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科研与社会服务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