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周刊·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牢记嘱托 改革创新 求真务实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4月0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贺汉魂

  核心提示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新时代,必须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路径、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增点,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去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这些论述从政策宣示、实践经验维度说明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行动方略和终极旨归。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实现和提高生产力的基础。新时代,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增进民生福祉的新基础。2023年,中国面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局面,民生福祉不但没有因此下滑,反而逆势增进,脱贫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4%,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财政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大,救助保障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湖南民生支出占比超过70%,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增进民生福祉的成绩如此亮眼,重要原因在于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了新的突破。以这些为表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增进了民生福祉。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效解决这个矛盾的突破口。数字教育发展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战略实施提供了新手段。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着产品向高端进军、产业基地向高地迈进,增加了人民的就业机会,扩展了人民增加收入的渠道。研发应用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实施数字政务提质增效惠民工程,为健全社会保障、完善医疗卫生条件提供了新条件。推进降碳、减污、扩绿行动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用武之地,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美丽湖南提供了新支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上为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开拓了新路径。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引擎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这些论述明晰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大方向。目标指引方向、决定效果,增进民生福祉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目标指向。“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发展新产业、培塑未来产业,重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大力发展数字教育,重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的愿望;“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大力推进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的研发应用,大力推行数字政务提质增效,重要目的是为了使人民有“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当前扩大内需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改善生活需要,这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大方向、提供了新引擎。

  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增点

  马克思指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也就是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增进民生福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也是人民最大的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人民充分就业,满足人民享受高质量教育需要,做实社会保障网,需要物质支撑质优、量大。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增点,就要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更重要的是,现今的中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已成为人民重要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推行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经济政策”,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正成为国家积极培育的新的消费增长点。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广大人民的创新活力必然因此迸发、发展动能必然因此澎湃,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因此获得持久而强劲的源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基地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