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彦 孙倩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强调,“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也是检验高校育人成效的重要标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直面和解决社会用人需求与毕业生能力素养之间的不对称、毕业生本身的客观能力素养与主观职业预期的不匹配问题。高校的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要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引领,助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通过课程思政助力学生形成客观的职业认知。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高校学生束缚在信息“茧房”,被网络中光鲜、闲适、高薪的工作呈现所影响,把优厚的职业看成理所当然,并以此作为自身职业规划的参照系,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求职时“眼高手低”的认知偏误。助力学生形成客观的职业认知,专业课程的思政引领可以通过融入切实、对口的行业、职业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客观、准确职业认知的主阵地,进而引导学生保持平实之心,更好实现高质量就业。以《金融学》课程教学为例,通过融入金融从业人员的经历讲述,分享往届毕业生的金融行业就业信息,讲述金融业的真实职场故事,设计对接金融行业的真实课程任务,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层面建立和积累对金融行业、对金融企业的客观认知。
通过课程思政助力学生树立内生的行业向往。内生的行业向往是提升高校学生学习质效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动力。由于不同专业面向行业领域的差异,这种内生向往的积淀难以通过普适的就业指导、就业帮扶手段达成。专业课程的思政引领则有重要的作为空间,可以作为积淀内生行业向往的主渠道。还是以《金融学》课程教学为例,通过分享我国金融领域取得的系列成就,解析重大金融政策的深刻背景和逻辑,组织研讨金融领域的实时事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金融问题,增强学生对我国金融领域持续深化改革认同感,帮助学生不断积淀对金融行业内心热忱与向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习、拓展学习的内生动力。
通过课程思政助力学生提高面向需求的能力素养。经过长期对经管类毕业生以及对口行业、企业的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发现,经管类岗位对人才的素质需求远非一张单薄成绩单所能涵盖,更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踏实敬业与忠诚度等多维立体的能力素养。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对社会需求知之甚少,对自我能力存在认知偏差以及面对需求存在自我打造的路径缺失。“知己不足而后进”,学生只有准确理解社会需求,才能客观认知自身差距,进而有的放矢地打造面向需求的能力素养。实现这一过程的主战场恰是融入思政引领的课堂教学。要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方式,运用案例讨论、专题演讲、观点辩论等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从沉默到活跃的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想、做、讲”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评不仅需要对知识的凝练、深化,更要融入对学生所想、所做、所讲的及时引导。要以学生求知欲为牵引实现对主题的深入自主学习,提升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凝聚高效的团队精神等等。这样的课程思政,才能从理念到细节,润物无声地达成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引领。
【作者分别系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教师、湖南城市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1-086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