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当前,我省应继续以部省共建生态环境信息化试点省建设为牵引,不断提升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多主体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平台支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业务应用体系、数据防御保障体系为重点的美丽湖南数字化治理体系。
崔洁 毛明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提高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数字化治理是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关键手段,是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湖南”目标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数字系统建设和应用成效显著,“生态超脑”“三线一单”信息管理(数据应用)平台等已具有广泛影响力,但仍然存在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能力薄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不足、业务应用系统亟需整合优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当前,我省应继续以部省共建生态环境信息化试点省建设为牵引,不断提升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多主体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平台支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业务应用体系、数据防御保障体系为重点的美丽湖南数字化治理体系。
完善智慧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
近年来,湖南数字化平台日益完善,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成规模以上数据中心42个、标准机架11.5万架,拥有5G基站8.9万个,居全国前列,其中包括一批生态环境数字化平台。但从长远来看,现有生态环境数字化平台在基础支撑能力、智慧监测、立体化监管、管理服务系统集约化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夯实生态环境数字基础设施支撑根基。加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部署应用与生态环境数字新基建融合发展,加大对现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优化整合和数字化改造升级力度,加强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统筹布局、集约建设和开放共享,提高生态环境数字基础设施利用率,增强生态环境数字化基础支撑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监管平台建设。目前,我省“生态环境+电力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已初步建成,自然资源政务平台已正式运行,“三线一单”信息管理(数据应用)平台优化升级,“智慧渔政”助力守护好一江碧水,为生态环境监测监管提供了平台支撑,但是仍未实现生态环境由单一监管型向立体管控型的系统转变,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态势感知能力也有待加强。应充分运用无人机、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生态传感器等数字化设备和手段,不断完善天空地网立体化监测监管体系,拓展对污染、气象、地形等数据获取的种类、频率和范围,逐步建成智慧生态大数据分析预警及指挥调度系统,以充分实现生态质量、环境质量、污染源的全覆盖实时监测、全要素溯源传递、全过程质量控制。
推进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系统集约建设。目前我省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存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共建共治共享不足,系统运维成本较高。应统筹建设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平台”和“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各类业务在两个平台上集成、部署和管理,逐步搭建互联互通、协同联动、业务融合的生态环境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业务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快速标准化开发、分布式部署。
健全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
随着我省生态环境数据汇聚、管理、分析等基础能力的提升,“生态超脑”将分散在各个“信息孤岛”中的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进行数据赋能,入选2023中国智慧城市年度优秀案例。但我省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整合共享能力仍然有待提升,具体表现在生态环境数据标准不一且实时性、同步性不强,数据资源交互共享通道未充分打通,全局化、整体化、关联化、宏观化的数据开发利用能力欠缺等方面。
建立标准统一、实时更新的数字台账。健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发改、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资源沟通机制,完善统一的生态环境数据中台;逐步打破部门、地区和单位之间数据孤岛和数据壁垒,畅通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生态环境数据传输通道;健全数据资源关联关系和分布式存储体系,形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高效有序”的生态环境数据流,逐步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一套数”和“一张图”;摸清全省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底数”,为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服务便民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打通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交互共享通道。依托省级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全面推进数据打通及共享交换;建立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明确数据共享职责和权限,实现纵向与国家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数据共享、与市县两级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横向与各委办厅局数据共享,跨区域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以数据资源交互共享支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
深化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树立“数据资产”管理理念,完善生态环境数据开发利用平台,编制全省生态环境数据开发目录和责任清单。在明晰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权利主体和确保数据开发利用安全性的前提下,适度有序对生态环境数据资源进行挖掘、分析、加工和利用,提升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使用效益。
打造协同高效的业务应用体系
目前,我省生态环境数字化平台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跨场景应用系统共建共用水平不足、“生态超脑”应用建设有待深入、移动端业务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应加快推进业务应用集约化建设。
推进数字化共性应用集约建设。分级梳理全省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共性需求,统筹推进跨场景应用系统共建共用,推动重点共性应用系统省级统建、市县共享。推行通用模块组件式开发,建立生态环境业务管理模型,构建生态环境态势研判、监测预警、精准溯源、精准监管、风险防范与评估等业务模型算法,形成辅助管理与决策的数字化应用产品。
深化“生态超脑”应用建设。进一步扩大“生态超脑”的应用范围,使其从省本级向市县延伸、建设重心从数据汇聚共享向数据分析应用延伸,挖掘、增值数据价值。深化全省“一中心”“一张图”“一平台”三大基础应用。以统一门户(PC端)、综合展示一张图(大屏)、统一移动门户(APP)统领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维度、全过程分析,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走向精细化、智慧化。
加大移动端业务应用开发力度。将生态环境政务工作与移动端业务应用开发相结合,加强“面向业务”“面向决策”的移动端平台建设和统一推广使用。强化生态环境核心业务“掌上办”“随时办”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移动端展示。同时拓展移动端功能,完善面向公众的生态环境信息查询和留言咨询等功能,不断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治理参与度。
筑牢安全可靠的数据防御保障体系
近期,境外组织对我国生态环境关键基础设施网络攻击明显增多。我省生态环境数字化平台也面临同样威胁,须进一步筑牢防护体系,实现数据安全威胁早期发现、早期处置、早期止损。
健全生态环境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和应急处理体系。加强生态环境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系统网络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安全防护。建立生态环境数据安全管理、风险评估、检测认证等机制,健全生态系统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联防联动机制和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数据和系统安全防护、监测预警、攻击溯源、应急处置等方面能力。
建设生态环境数据安全合规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数据安全管控平台,有效保障环保专网、办公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网络安全。针对数据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共享、销毁全过程安全要求,通过提供加密、脱敏、水印、签名等多种手段,强化生态环境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
推进生态环境重要网络系统的国产化应用。以国产密码算法应用为核心,充分利用国产密码技术、产品和网络系统,搭建可信安全的生态环境网络应用体系框架,为美丽湖南数字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科技与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