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晶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注的重要范畴,它被定义为肇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综合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要素在内的伟大社会变革。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创设和发展,昭示着以西方中心与资本增值为根本逻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格局的终结,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过程的观点出发,构建起把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的科学历史评价方法。也正是基于此,囊括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世俗化的资本主义才有资格宣称其历史进步意义,资本主义才与现代化意义相连。
马克思敏锐洞察了资本主义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对立矛盾。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另一方面所有这一切却又是用野蛮手段、在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一系列矛盾汇聚而成的怪异集合体,比如商品的二因素矛盾、劳动二重性矛盾、资本积累的矛盾、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的矛盾,以及上述矛盾均隶属于“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等,马克思对这些内在矛盾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足够的能力持续驾驭现代生产力,更无法解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和斗争这一最显著的现代化危机。当“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之后,现代化将以社会主义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用于东方社会的实践结晶
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会按照统一的公式机械性地朝前迈进。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基于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认为现代社会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遭遇致命危机和社会革命,论证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能性。诚如列宁所言:“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如何结合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唯物史观用于东方社会行得通、走得好的生动案例,是一条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满足中国民众需要的特殊道路。它巧妙地把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人民至上等关键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有机统一起来,在批判性继承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树立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和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典范,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然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不幸遭遇中获得合理性的,也是在党领导人民群众同“东方从属于西方”原始现代化逻辑相抗争的百年奋斗中逐渐建构起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深厚的唯物史观内涵,同唯物史观中的历史多元合力论与人民历史主体性等思想相吻合。恩格斯提出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意志合力论的结果,各种内外部因素激荡起来并通过唤醒人民群众的意志行动,方可推动文明的进阶。在过往一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作为中国人民意志行动唯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具象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现代意蕴的同时,深刻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略世界格局的全新选择
唯物史观认为,现代化所内蕴的生产方式变革和交往普遍化,是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把范围限定为中国,把制度限定为社会主义,但它所折射出的世界历史意义是无法被掩盖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格局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既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为终结那些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的、物质主义膨胀的、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提供了发展方法论;也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全景式展示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发展的巨大优越性;还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与以往发展中国家“依附”“趋同”“脱钩”等现代化模式截然不同的道路;更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气魄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胸怀,为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