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宜章 李阿利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稳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努力实现农业发展全过程绿色转型。
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紧盯农业资源重点领域,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
发展节地型农业。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提升耕地质量;推广间作套种模式,引导农户利用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发展林果间作、果粮间作,确保高产稳产;发展立体化农业,建设农田林网,利用果园散养家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发展节水型农业。选育抗旱品种,完善基础性农田水利工程配套设施,推进农业水循环利用;推广“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蓄水+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由传统灌溉的“浇地”变为智能灌溉的“浇作物”,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节能型农业。节能降耗,全面提高能源利用率;改造农业设施,淘汰老旧农机,开发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热能、风能和清洁能源等为农业生产种植提供支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灯、太阳房,利用农业设施棚顶、鱼塘等发展光伏农业,实现节能目的。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应从优化治理格局、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入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构建多中心治理格局。明确由政府引导、社会多主体联合参与,打破政府单一治理困境。发挥政策的引导性和扶持性作用,健全面源污染防治成效与扶持资金挂钩机制,从资金端、项目端、组织端和人力资源端入手,调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以有效举措实现协同治理。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完善废旧地膜回收体系,扩建地膜回收储存点,采取以旧换新、加工企业回收等多种形式,推进应用标准地膜,严格限制超薄地膜;大力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的循环利用技术,让秸秆肥料化成常态;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牧循环,成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联盟,指导农户科学治理畜禽粪污。
强化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检测土地质量,在把握化肥农药对土地污染程度基础上制定精准施肥方案,改善土壤结构;应用绿色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创新“堆肥腐熟还田”“沼渣沼液还田” “商品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模式,提高耕地有机质含量和化肥使用效益。
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
聚焦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全力守护人民“饭碗”安全的重中之重,应进一步畅通绿色农产品产销供给线,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走质量兴农之路。
培育绿色优质农产品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绿色农产品产业“领军企业”“成长企业”“雏鹰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农资供应、产品营销和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突出富民导向,引导龙头企业联农带农,通过“企业+农户”协作、入股分红等经营模式,让农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建强产业基地,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坚持以销定产原则,充分考虑群众对农产品消费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科学预测农产品的需求量;坚持绿色化生产和加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绿色优质农产品集配加工中心,打通绿色农产品生产端与市场间的流通渠道。
打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做大做强做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依托“线上+线下”营销平台以及丰收节、采摘节等农业节庆大力推介绿色优质农产品;完善品牌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品牌证后监管,擦亮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MPAcc教育中心主任、MBA教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