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李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伟大实践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在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刻,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教育资源,是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革命老区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使命,就必须充分挖掘、发挥红色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从激活红色引擎、用好红色宝典、汇聚红色力量等方面,构建红色文化立体育人模式,为革命老区振兴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激活红色引擎,形成红色文化立体育人共识。高校领导干部、教职员工,需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充分重视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过程、形成立体育人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立以红色文化立体育人的育人理念。既要理清红色文化“为何能”“如何能”“怎么样”立体育人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深入调研革命老区高校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心理现状及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分析革命老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既有优势与存在不足,寻求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不断提升立体育人水平与成效;又要健全红色文化育人渠道,有效保护、开发、运用好红色文化的物态资源和非物态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三维”思政课堂,即第一课堂(思政课堂)、第二课堂(校园思政与社会实践思政)、网络课堂(网络思政课程与思政教育平台),打造切合实际、交叉互补、富有成效的“三维”立体思政课堂。
用好红色宝典,共建红色文化立体育人机制。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学校立德树人的“红色宝典”。要运用好红色讲台,抓好思政课“主渠道”。积极开发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教材,用当地红色文化元素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案例,拉近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距离;设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红色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个体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需求。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聚合校内外力量,培育优秀的思政文艺“轻骑兵”,将音乐、舞蹈、诗歌、电影等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让富含精神钙质的红色文化以高度的亲和力更好走进大学生的内心。要用好媒体力量,当好红色文化“宣传员”。打造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化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基础,增强红色教育的实效性与吸引力,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红色文化宣传格局。
汇聚红色能量,构建大学生成长共同体。革命老区高校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育人优势,在平等、自愿、互助、互补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成长共同体机制。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既要加强文化引领,着眼于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以革命先辈崇高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个人成长梦想;又要注重实践养成,培养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亲近感。比如,可推行“小组+导师”制,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组成若干小组,每名党政干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思政工作者分别联系若干小组,结成师生成长共同体,共同围绕“读经典·品历史·学先烈”主线,开展尊德性、求真学、重实践、强素质的“新时代青年成长计划”,让青年学生更好地走进历史、触摸历史、感悟历史、铭记历史,使红色基因深入人心。
扎根红色大地,形成大学生服务革命老区激励机制。用各种有效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传承当地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是实现革命老区高校红色文化立体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在学生党建、团建活动中激励。比如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岗、成立民族青年志愿者协会等。要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激励。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平台,加大青年学生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增强学生对地方建设的责任感、奉献感。要在课程思政中激励。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问题,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课程组开展集体备课,将红色文化融入各门课程育人实践,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学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策出力。要在研学实践中激励。打造“行走的红色思政课堂”,引导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固化红色认同,增强服务于民、回报于民的深厚情怀。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怀化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怀化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