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船长
曾国藩的书一直很热——然而因为热,所以难。
除了考据功夫,作者还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要接受读者更加严苛的拷问。这方面,周禄丰的《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可以说站得很稳了,他对史实的引用及其讲究,基本做到了有据可查。
在一般情况下,严谨和好看,往往很难兼顾,然而作为资深的历史研究者,周禄丰先生以其精彩的文笔实现了自己这一小小的“野心”。可谓“椽笔偏得双全法,不负历史不负君”。
《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以安庆之战为圆心,围绕此战场的前因后果,全面展示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读者犹如在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而周禄丰先生,则是那个滔滔不绝的讲解员,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给读者讲一个关于突围和反突围的故事。
1860年夏,安庆之战。统领湘军的曾国藩五十岁,统领太平军的陈玉成23岁。曾文正公老成持重,韬略深沉。英王陈玉成骁勇善战,有勇有谋。双方军队,是清政府和太平军的主力和精锐。而本来已经千钧一发,英法联军在北京隆隆的枪炮声,又让形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果从洪秀全金田起义算起,清政府与太平天国已经在华夏大地上缠斗了整整十年。十年间,民生凋敝,经济崩溃,生灵涂炭。
“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是语言难以描述的。也许不管是曾国藩还是陈玉成,内心都隐隐渴望用一场决战来结束这漫长的痛苦,毕竟长痛不如短痛。安庆之战的重要性,就像是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其胜败将直接左右中国的格局,进而深度影响历史进程。
安庆之战是湘军和太平军突围和反突围之战,也是曾国藩个人内心的突围之战。
围绕着各大小战役的宏观叙事,作者以极其敏锐的微观笔触,对相关的一群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行了分析。这些历史人物包括我们相对熟悉的人物,如咸丰帝、左宗棠、胡林翼、陈玉成等,也包括稍微冷门点的“小人物”毕金科、鲍超、周天爵等。历史书上那些干巴巴的人物变得真实可感,立体丰满起来。
而展示得最为全面生动的,当然是曾国藩。我们看到的,不是神一样的完人,也不是魔一样的坏人,而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他有勤奋的一面,有狡猾的一面,有呆萌的一面,有聪明的一面,他既有儒家的戆直,也有法家的严苛,随着阅历增加,还具有道家的柔术和出尘之想。作者似乎对曾国藩是个怎样的人,没有特别定论,但却详细地解读了曾国藩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
当然除此之外,周先生肯定不会忘记曾文正公最鲜明的特色——人情练达,识人知人,深谋远虑。作者详细解读了曾文正公和同时代咸丰帝、骆秉章、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人际关系,其中自然充满了精彩的处事方法和权谋之术。只不过作者独辟蹊径,从时代这个更大格局对其中经典案例进行深度的复盘和解读,让读者体会到曾文正公人情练达之术和识人用人之智;不仅分析了曾文正公的成功,也分析了曾文正公的失败,期间时不时有精彩桥段。
更为难得的是,周先生并不满足于分析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也不满足只展示其个人的权谋,他将曾国藩当做一个透镜,以小见大,进一步对曾国藩生长的土壤进行了一番解析和探讨。从诸子百家到王阳明,从儒家法家到释家道家,周先生以自身深厚的学养,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有此土才有此人。有湖湘的山水,才有湘军,有了岳麓书院的文气,才有曾文正公的中年突围。这样解读,充分体现了“惟楚有材”的深刻内涵。
这样的一本书,读完让人意犹未尽。这样的阅读感受,有宏观视野,有微观角度,是对历史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战安庆:曾国藩的中年突围》 周禄丰 著 岳麓书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