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双婧
“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族与2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傩舞在其漫长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一段时间以来,傩舞及其表演性、观赏性、艺术性等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日渐式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发展机遇下,将傩舞作为独特的文化资源进行重新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傩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将极大丰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重新开发利用傩舞,要注重挖掘其古老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散发舞蹈文化的魅力。傩舞文化根植于乡村,是民众在长期实践中创作出的舞蹈形式,体现了当地民间艺术文化。这种舞蹈形式,在提供丰富的原始素材、让人们更加了解民族历史之余,还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傩舞既蕴含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也融入了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比如,傩舞的功能较多,表演的形式较为复杂,在其服装、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具有独有的特征。从傩舞的表演面具上看,不同的面具体现着不同的人物性格,面具背后包含着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傩舞的配乐融合有传统的民间歌曲,表演乐器多种多样,锣、鼓等打击乐为表演增色不少。此外,傩舞以舞蹈语言来代替文字语言,具有十分浓厚的表意特征,能有效传达出该民族独特的风情。深入研究和传承发扬傩舞文化,不仅要结合傩舞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其背后的民间文化深度融合。只有在充分继承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多元探索、多元创新、多元融合,才能将这种文化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经济价值。
在继承傩舞“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特色,创新其传播和表现形式。傩舞文化根植于乡村,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其传播以及发扬都必须活跃于乡村,并持续保持较强的传播活力,进一步体现民族的集体记忆以及集体情感。具体而言,可以结合乡村地区的搭台表演进行传播,让傩舞更广泛地深入人民群众,让新时代的农人了解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由于傩舞本身具有戏剧成分,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可以聘请民间表演艺人在旅游景点表演傩舞。如此一来,既能通过傩舞的人物、服装、舞步、音乐来彰显其独特的艺术性,也可以根据现场观众的反馈来了解受众真正的审美需求,进一步提升傩舞的商业影响力。
在创新傩舞传播与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要探索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舞蹈的传承与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开发和探索,在丰富舞蹈文化元素基础上来实现舞蹈文化普及与传承。其一,傩舞与乡村旅游结合有广阔前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跨省游、出境游等长途旅行受限,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傩舞凝聚了民俗文化与民族特色的精髓,在展现不同时期人们生活状态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旅游业进行有机融合,将进一步开创文旅发展的新形式,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其二,傩舞与体验游结合妙趣横生。傩舞表演具有较强的现场互动性,大量游客参与到傩舞的表演中,不仅能大大提高表演的观赏性,也能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参与感、提高游客体验价值。瞄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风口”,将傩舞与旅游业有机融合,必能成为开创文旅发展新形式、推动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文化是根基,没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来厚植乡村文化根基,提升乡风文明和发展活力。建议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依托财政资金和民间资本,在文化落后的乡村修建小型的傩舞表演舞台、剧院,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编排舞蹈剧、举办民间舞比赛等活动,也有助于增强傩舞与民间故事的有效融合、增强舞蹈艺术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在进行相关设施建设和产业规划时,可以同步开发与舞蹈相关的服饰、乐器等特色商品,让游客引得来、留得住、玩得好、印象深。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来打造新形式舞蹈作品,并通过互联网进行有效传播,提升傩舞影响力。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