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2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施高校课程思政 严守意识形态阵地

  邵敏 黄爱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担负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恰逢其时,将引领高校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充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有机融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淘与沉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自信乃至民族自信的精神源泉,是构建青年学生价值体系的重要养料。因此,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育人成为了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在不同课程的思政建设中,可以融入相关领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从文化自觉走向坚定的“文化自信”。目前高校在校生为“Z世代”青年,他们是伴随网络信息智能技术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具有比较强烈的创新意识。在融入思政元素时,不能进行简单的元素堆砌,应该采用沉浸式教学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时尚有机融合,提高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整合、优化课程思政教学的载体,用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视听材料及网络互动平台,将思政内容用大众话语和学术话语表达,向学生揭示出专业知识、生活态度和政治素养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形塑青年价值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挖掘学科行业现实价值,实现意识形态育人实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现学科知识讲授与价值观塑造的内在统一。新时代,学生的职业前景与学科行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应从学生角度去理解大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与焦虑,把学科建设、行业发展的前景引入教学,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具体而言,应理清不同学科专业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应用及其效益,找到学科专业知识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文明的内在联系,凸显出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主流价值。通过这些基于专业知识和社会现实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做贡献的信念,明确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意识形态的育人功能。

  科学研判国际形势,严守意识形态阵地不动摇。从国际上看,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随着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一些西方国家炮制“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等,意图引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误解,这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西方政客将疫情政治化,加大了对我国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攻击。互联网上,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斗争也愈加复杂。一些攻击伪装成新闻报道、观点讨论等经由各种互联网平台悄悄流入我国,还有一些敌对势力假借学术论坛、文化交流等渠道组织意识形态渗透活动,诸如此类情形,都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威胁。因此,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传播力,旗帜鲜明地在课程思政中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擦亮双眼,不被蒙蔽和渗透。

  (作者分别系湖南警察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