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理论·学习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道向前 跃上新高地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6月0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色香味形”俱全的党的创新理论“金课”

  鲁涛

  高校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地方,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场所。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高校应发挥生力军作用,努力打造“色香味形”俱全的党的创新理论“金课”,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用浓郁鲜亮的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理想信仰。高校开设党的创新理论这门“必修课”,首先,要突出红色文化这个主色调。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产物,真实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丰功伟绩,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理想信念。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人格养成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高校作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党的创新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坚持红色这个“内核”。一方面,要加强红色文化研究,让大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要把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红色文化“三全”育人效果,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本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科学朴实的理论芬芳启迪大学生的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其基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运用教科书上透着油墨香味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认识历史大势、时代大势,就能“不畏浮云遮望眼”“拨开云雾见青天”。“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洞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用意味深远的人物故事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百年党史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的伟大革命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革命是苦的,但信仰的味道、思想的味道、理论的味道却是甜的,比如陈望道先生,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为过于投入,粽子蘸着墨水吃了,还说理论是“甜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讲活党史人物,讲透党史故事,让党史故事有滋有味,凸显英雄模范的革命品质,发掘人性的美好,探究信仰的来源,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为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提供丰厚滋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用丰富立体的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行动自觉。课堂是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主要渠道,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丰富立体的实践活动是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生活的有效形式。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建构党的创新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及其他人文社科课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模式。要充分利用党的创新理论文化资源,举办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展览、网络学习等活动,使党的创新理论知识直抵人心。要搭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体悟党和国家的奋斗征程、辉煌成就。大学生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开展志愿服务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服务社会和实现自我价值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

  (作者为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