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5月2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情与力量
——评《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

  纪红建

  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乡村振兴系列行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全面乡村振兴,是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进一步共同发展、深入发展,不落一人一地,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在这样的背景下再读长篇报告文学《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会对精准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可是,农民最牵挂的是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搬迁户刚刚离开生他养他、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必然会经历阵痛。但这一切,又都被情感和温暖逐渐淹没。

  鲁顺民、陈克海笔下的赵家洼是山西省岢岚县一个移民村,是整村移出去的。赵家洼村原来位于岢岚县西南部一条长3.5公里的狭长山沟内,全村54户115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44人。2017年9月,赵家洼村通过整体搬迁,搬出了大山,住进了新居,旧村整体实现了林进人退。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8年底,赵家洼村贫困乡亲全部脱贫,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目标。

  这是一部感染力和可读性极强的报告文学作品。深入生活的采访,优美而细腻的文笔,丰沛而饱满的情感,这部作品从众多扶贫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作者描述和刻画的陈福庆、曹元庆、周继平等扶贫干部,刘福有、王三女、曹六仁等村民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赵家洼村子很小,人数不多,作者描写和刻画的人物也不算多。但作者将笔端向纵深开掘,将赵家洼村剖析得全面而深刻,特别是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诸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比如1947年出生的刘福有,他和妻子杨娥子带着母亲王花仁一起生活,户年收入不到5000元。听说要搬迁,一开始他非常担忧,怕进了城,因为自己年纪大了,挣不到钱,又没地可种,养不活自己。他想离开这个贫穷的大山,但又不敢离开。对于这个问题,驻村工作队早就在替他们考虑了。他们一边紧锣密鼓地给刘福有他们做搬迁的准备,一边则在城里马不停蹄地给他们“找营生”。最后,刘福有和妻子不仅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居,还都被安排到小区从事保洁工作。

  其实刘福有本来叫刘有福,那一年乡派出所录名字,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把他录成了“刘福有”。但村里人还是叫他“刘有福”。不管是“福有”,还有“有福”,都是有福之人。而他们的“福”,除了自己的奋斗,也来自这个美好而伟大的时代。

  虽然已经从脱贫攻坚迈向了乡村振兴,记录一个村庄脱贫历程的《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的文学韵味和思想力量,依然给人以激励与启迪。读完这部作品,我有两个鲜明的感受:其一,回望是温情。过去的赵家洼坡多沟长、土地贫瘠、灾害频繁。全村1308亩耕地中25°以上陡坡地就有904亩,生产条件恶劣;村庄破旧,房屋简陋,饮浅层渗井水,无集体经济收入,生活环境差;无动力电、无网络、无公交、无学校、无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

  但不论是笔者对赵家洼前世今生、因为贫困的出走、留守村民的贫困现状的描写,还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过程、“安锅”时“吃糕”、搬进新居后的新生活的刻画,都充满着温情。在贫困的酸楚中,在奋斗的艰辛中,始终可以感受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力量。这正是这部作品的基调和灵魂。

  其二,征程有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阶段,《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赵家洼村村民的未来。虽然这个村子已经林进人退,回归了大自然,但村魂还在。搬到集中安置点的村民,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妥善安置,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还让他们逐渐融入了城镇生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担当,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强大领导力量。像刘福有一样,王三女、曹六仁、张秀清等人也都找到了“营生”干。他们在经济上可以一时贫困,但他们的精神却不贫困。他们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朴素、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善良质朴。而这种温暖,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

  (《赵家洼的消失与重生》,鲁顺民、陈克海 著,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