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大道向前沿着总书记足迹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4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魂记

  朱跃军

  安江到了,车刚驶进沪昆高速安江收费站时,大家一下子来了精神,“世界稻都·安江”的巨幅标牌瞬间激起了我们的热情。

  “杂交水稻从这里走向世界。”洪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国华说:“安江老百姓对袁隆平院士充满崇敬,各种有关水稻的人文纪念不断涌现,已成为安江旅游打卡的地标。”

  稻作文化馆就是其中重要的景点之一。我们抵达的时候,投资人兼馆长胡双辉已经在门口等候。听说50多岁的胡馆长对稻文化情有独钟,从2017年自己投资建设稻作文化馆。

  稻作文化馆设在安江农校纪念园里。胡馆长在门口迎接我们,他站在离我们三步之外,一面说着欢迎指导之类的客气话,一面跟每个人抱拳致意,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到稻作文化馆参观的人,个个都有特别的福气,你们要是不相信,看看我这个50多岁,老当益壮的讲解员就明白了,老疙瘩讲解员是不是少见?”慈祥的声音,听不出一点儿苍老的感觉,但对他的坚守,我多少还是觉得心里有一些沉重。

  有人问胡馆长怎么想到个人投资这样一个项目?他说:“神农传承几千年,杂交稻帮助数亿人吃饭,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情,是关系我们人类生存的大事情。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的大事情。”胡馆长的话说得有些快,可能是激动了一些,他停顿了一下,缓了缓接着说:“安江是水稻的发源地,袁隆平院士在这里研究了30多年的杂交稻,又从我们安江把杂交稻推广到全世界。所以我下决心,一定要搞好这个稻作文化馆,作为一个纪念,让更多人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这也是我自己的一个精神崇拜。”

  听着胡馆长的介绍和他对生活的感悟,我仿佛体验到袁隆平院士的精神传承,已经生根、发芽、成长!

  “这里三间砖木结构的平房,展示了稻谷的前世今生,包括米之源、米之耕和米之食三部分。”胡馆长开始向我们介绍他的稻作文化馆。

  相传7400年前,神农氏就在安江种植粳稻,并将之传播到苏美尔文明区域。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潜心研究30多年,他的“禾下乘凉”梦更折射出“国士无双,我辈自强”的奋斗与担当。

  据了解,袁隆平院士亲笔为安江书写了“安江神农御米”题词,目前,安江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超万亩,神农御米产值过亿元。安江农校亦早已升格为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并于2003年从安江迁址怀化市,成为学生规模8000人,面向全国招生的教育部优秀高职高专学校。“黔阳神农·御米”系列文创产品、“超级杂交水稻”儿童绘画作品等衍生品不断丰富,为安江人民的幸福生活,日复一日,织锦绣彩。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向春华还欣喜地告诉我们一件事。去年10月,安江镇党委、镇政府在镇中心地带投资建设“农耕文化广场”。消息传出后,很多安江人自发捐资定制了袁隆平院士的雕像,待广场建设完工后,安放其中,供人们景仰怀念。

  “袁老一颗中国稻谷,不但帮助了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还帮助了全世界人民,这个功德实在太大了!人民敬佩他,怀念他,树他的形象,很多安江的老百姓都积极自觉自愿地表达心意。”洪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江镇党委书记杨英为说起安江人,更是显得一脸自豪。

  2米高的水稻已经在云南出现,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梦又近了一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国之计又多了一份保障,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引领国富民强的美好未来,更增添了我们撸起袖子奋斗的中国力量和越来越多的富足与精彩。

  华夏五千年,稻谷金黄,稻魂永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