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第03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渔鼓戏 几多文化情

  邹薇薇

  当熟悉的鼓点如珠玉般落下,台上独特悠长的腔调传来,周围的人群和声音仿佛都消失不见,我扎着两个小辫,抱着小橘猫,坐在乡里的篝火旁边,依偎着年迈的奶奶。打鼓说书艺人时而激昂、时而哀切地讲述着一段江湖恩怨,夹杂着历史片段、爱恨情仇,那些同堂且慈爱的老人们都在,那些年轻的帮忙干活的伯婶们进进出出忙着添茶,几个调皮的小伙伴因为不安分的打闹被老人们呵斥“听书的时候要安静!”,人世间的仁、善、礼、义和处世道理就通过说书艺人的讲述娓娓道来。无论是“窦娥冤”还是“封神榜”,又或是“包公断案”,都在惟妙惟肖的模仿中,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

  “妈妈,你怎么啦?”稚嫩的童音把我拉回现实。身边的声音与画面退去,我才发现,我是身在温暖明亮的湖南省文化馆,观众席上座无虚席。台上的渔鼓艺人正唱着久远而熟悉的故事,身旁陪同的先生正努力分辨字幕的含义,一双儿女虽然听不懂渔鼓戏,但也知道观看演出时的要求和规矩。只是不知为何,我已泪流满面。

  渔鼓戏与常德大鼓都是家乡的乡俗,每逢大寿、白丧等日子,乡邻们必定会请说书艺人讲上两三场。他们连说带唱带演,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曾伴随我整个童年。时光飞逝,自入学以后,忙于求学和成家立业,我已有二十余年再未听过。此刻,那我曾觉得乏味、不以为意的腔调,时隔二十余年再次响起时,那种亲切感就仿佛慈爱的祖辈又重逢在身边,就仿佛我未曾经过岁月的洗礼,还是那个懵懂而文静的小女孩。前排一对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一边听一边抹着眼泪,“不知道以后等我走了,还有没有可能安排一场”……

  观演结束,我绕着省文化馆散步。灯光下这栋房子是那么不起眼,没有威严的门楣,没有高耸的台阶,没有复杂的门禁安保机制,甚至连热切的宣传和吆喝都没有,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孩子们喜欢这里的舞蹈和语言培训课,年迈的婆婆喜欢这里的老年大学,我则是在不经意中喜欢上了这里的各种文艺节目和文艺展,先生则喜欢这里的球场。这个场馆对男女老少各个年龄层的人群都敞开大门。

  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更不应该有门槛。如果问接地气的文化传播应该是什么方式,我觉得那一定就是省文化馆的此时此刻。省文化馆的图书阅览处不仅有专业的理论书籍,也有通俗的网络文学和杂志、儿童读物。更重要的是,它就大大咧咧摆在那儿,不需要登记、不需要寄存行李、不需要进出检查。它信任你,愿意让你以你愿意的任何方式去翻看书籍。这样一来,反而大家都挺自觉,以馆为家,舍不得弄脏弄乱,所见之处都是自觉有礼的阅读者。而经常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展览、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特色书画摄影作品展览、文艺汇演展播、群众舞台表演等特色栏目更是充满惊喜。在独处的凝视与集体的观演中,“文化”这个抽象的概念就这么生动具体起来。触动心底的,有时候是一张入木三分的书法,有时候是一张大漠孤烟直的摄影,有时候是一段悠扬的笛声。

  从远古到明清以后,从中原到边陲,从海内到海外,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若星河。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我期待着,更多更好的文化食粮,能以我们喜欢的形式,真正送到“百姓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