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第03版
迎着春风向未来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历史中国

  冯立君

  如果一部纪录片以《中国》为题,它将呈现什么内容?或许有不少朋友和我一样抱着这样的疑问。因为,“中国”,太难用一语来道破,太难用概念去框定。

  特别是在欣赏了已上映的《中国》第一季,又参与第二季的脚本审读工作后,我在大呼过瘾的同时,又不禁追问:中国,果真如此吗?

  现代中国从历史中国走来,而历史中国却不只是古代历史上的中国,还是文明史上的中国。无论如何,很多线索指向一个分水岭,大唐天宝十四年开始的漫长内乱,逐渐使中国发生巨变,其后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积累着新的变量,朝着新征程迈进……

  实际上,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中国的纪录片,有抒情诗般的文字、田园画般的影像。如果说《中国》第一季是历史中国的上半程,那么《中国》第二季就是下半程了。

  从大唐安史之乱的惊天变局,到清末革命志士的义旗首倡,历史中国的下半程有许多时刻需定睛细看、反思回想,而就是这些时刻的思想改变、行动尝试、历史记忆推动着后来的中国人,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中国》的魅力之处,在于能抓到这些精彩瞬间,动中有静,静中蕴动,激荡的历史风云有时会藏匿在平静似水的表象之下,岁月静好的盛世有时也会潜伏着酝酿动乱的矛盾。

  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物,他们原来一直在历史中,现在《中国》带我们逐一追忆那些逝水时光、璀璨群星,以及中国人共同安放在某处的故事:

  《惊变》,诗歌是大唐最独特的语言。李白和杜甫,诗仙与诗圣,双星闪耀。当安史之乱打破盛唐繁华,儒者杜甫以诗写史,把忧家、忧己和忧国、忧民融为一体。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从此成为历史中国下半程的重要线索。

  《梦境》,经历了朝代剧变的皇帝赵佶,永远不会忘记梦一般美好的大宋。那个文明程度极高的时代,不仅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开先河的社会福利政策,还创造了漂亮的书画、梦幻般的天青色,决定了后世中国人的审美高度。

  《大都》,长久以来,中国人一直坚守一个共同的理想: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即使在漫长的分裂时期,“中国”的观念依然经久不衰。立国号为“大元”的忽必烈,让“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历史传统再次得以延续。

  《市井》,戏剧与小说在宋元交替的时代兴盛。剧作家关汉卿,带着他的儒生梦、英雄梦和救世梦,创作了不朽剧作。戏剧由此承担起文以载道的使命,下沉到市井乡野的儒家文化,也从此更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臣子》,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臣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上事君、下治民,是联结君和民的纽带。由于价值判断不同,他们选择了各自的为臣之道。在明代的文官集团里,有两个极致的代表,海瑞和张居正。

  《季风》,借助商业化,明朝的出版业创造了历史的高峰,普通人有了著书立说的机会,各阶层都成了书籍的消费者。图书传播着四海八方的讯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坚守中绵延不绝,中国人也在一点点打开面向世界的窗口。

  《大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传奇的帝王之一。十四岁亲政的爱新觉罗·玄烨,走出了一条远远超过前人的圣君之道。他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扫清漠北;他尊儒教、研西学,从英勇无畏的少年天子,最终成长为“君师合一”的千古一帝。

  《觐见》,奉英国国王之命前来觐见乾隆皇帝的马戛尔尼使团,几乎没有取得任何外交成效。一个古老帝国和一个新兴强国,在巨大的文化隔膜和相互的不了解中,完成了一次对视。而在日后看来,这次碰撞显得意味深长。

  《实业》,晚清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带来的创痛,激发了众多有志之士。状元张謇选择实业救国,以一己之力开创了一片产业,改变了一座城市,但他并没有成功。前路漫漫,中国人从未放弃探索和奋斗。

  《革命》,在大多数人幻想改良救国时,孙中山选择了革命。他一生致力于打破旧世界,却遗憾地没能建成一个新世界。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但真正能解决中国前途命运问题的道路,依然未找到。

  翻阅古史,查找档案,观察文物,中国又仿若是碎片的,是印象痕迹,是思想闪光,是只言片语,是山水写意画,总之若有所得,却又难以捉摸,无法窥见庐山全貌。故事比比皆是,但是缺少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中国》纪录片则通篇似历史中国的一帧帧工笔画,画中有人物,画外有故事,一点儿都不说教。如何形容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呢?

  温情的叙事,质感的现场,唯美的定格。我们有时太过强调故事本身,却忘记了讲故事的方式,这也就忽视了故事原本要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讲的道理。换言之,故事要好,讲故事的方式也要好。

  《中国》在这点有一个现象级的突破,至少以我目力所及,它第一次用这种慢镜头、背景虚化为真实山水、注重瞬间场景定格的镜头语言来讲述中国的历史。这种镜头语言,巧妙贴合中国故事,而且故事和画面融为一体了。

  我联想到侯孝贤导演,他把唐代传奇《聂隐娘》的故事,拍得极具质感和现场感,帅府内秋叶婆娑,风吹帷幔,甚至让我感觉到自己身上也起了凉意,虚拟的故事在河朔藩镇的真实背景中以假乱真了。

  《中国》的镜头语言与其有相似之妙,却情趣迥然,真实的历史和人物戏剧化地在镜头前缓缓呈现记忆中的历史场景,有时人物许久都没有动,反而视觉冲击力更强了。演员的服饰准确、精美,陈设极简而有表现力,旁白由著名播音员们娓娓道来,沉静、恬静,即便是冲突爆发的场面也有种静观其变的味道,没有过于刻意的表演,这又是另一种以假乱真了。

  宇文泰斜躺在草地上,微笑着注视着远处在休憩的麾下士兵。

  独孤伽罗像往常一样,和丈夫杨坚一起早起礼佛,阳光静静洒在他们身上。

  张居正暂时退隐,他原本在堂下闲适舞剑,表情却凝重忧愁。

  赵佶在辽朝的北边集市上,衣衫褴褛,怔怔望着女子身着的美丽汉服。

  ……

  《中国》是人物,是生活,是中国人,是中国人的生活,是非凡的中国人,是非凡的中国人如常的生活。不过,这些中国人面对生活,有时不露声色,有时喜形于色——表现的是现实和内心的张力,这常常让观者共鸣:这不就是我那一刻的困窘吗?这不就是我那一刻的抉择吗?

  这样的故事是历史,也是诉说,是真实,也是表现,是叙述,更是追寻。

  历史中国由一个一个的人物组成,正如现代中国由生活其间的我们组成一样。既然历史中国是现代中国的源头,今天的我们如何理解历史上的“我们”,也就是《中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了。这种“理解”,便是追寻。追寻历史中国的美,无论是思想争鸣之美,建设统一国家之美,沉着应对历史变局之美,抑或奋起追赶世界潮流之美。

  这背后有一种史观。我们在大学里面讲,历史是什么,一定要讲有什么样的史观,史观极为重要。

  《中国》对于文明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中国文明的根基、演变、本质是什么?在第一季里我们看到了轴心时代的要素,中古时期佛教的传入;在第二季里我们将看到汉字文化的精致化,北方民族文化精血的新一轮注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如信仰一般的共识……历史中国的演进,就是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文明的发展,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不变与变。

  历史中国的下半程,还有一个引人注目之处——近代的开端。大清王朝仍沉湎于天朝上国的梦幻之时,欧亚大陆西端蓬勃兴起的列强已然开始在全球开拓,这将深刻地改变人类世界的格局。变,是下半程的主题,这最大的变固然是李鸿章所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更是自大唐安史之乱开启的唐宋之变,元朝的统一和空前的欧亚交流,明清以降文化的进一步下移,清朝前期的国家统一和后期的外侮纷至,以及革命的浪潮。

  这样一部具象而富于美感的中国历史纪录片,真是不可多得,我们收获历史,也收获文明,追寻思想智慧,也追寻诗意美好。每集观后都不禁感慨:历史好看,中国真美!

  现在,我对于本文开头的那个疑问有了答案:中国果真如此吗?历史中国本应有多种面相,《中国》所呈现的至少是其中最美丽的一种。

  今天的我们、明天的我们,一定还会继续追寻历史上的“我们”,历史上“我们”的种种际遇、悲欢、挫败、奋起、启程、创造……这个过程可称为追寻历史中国,回望中国的昨天、文明的源流,应该是生活在新时代的你我,叩问“人究竟该如何生活”的一种必然选择。

  因为,正是历史,塑造着现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