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喆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网络空间文化培育涵养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具体做到“三个结合”。
批判与建设相结合。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应坚持批判与建设相结合,“破”“立”并举,扶“正”祛“邪”。在过去一段时期里,歪曲历史、诋毁英雄、崇洋媚外、造谣谩骂、攀比炫富、炒作刷单、低俗表演、侵权盗版、天价片酬等乱象充斥网络空间,严重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给人民精神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当前,应结合“净网”“清朗”“护苗”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网络空间乱象整治。对于违法违规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坚决清理网络空间的害群之马。尤其是对于那些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言论,决不能让其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招摇过市,必须给予坚决有力回击。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正面宣传,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另一方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商业平台的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精心打造青少年“喜欢看”“主动赞”“愿意转”的网络文化产品,鼓励和奖励网民制作创作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建设建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推动全省文化设施和国有文化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让全省人民在网络文化惠民工程中切实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大力开展全省“湖南好网民”“正能量传播骨干”“网上文明之家”等评选活动,引导网民崇德向善、敬业乐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偕行,因“地”制宜。要让网络空间文化培育走深走实走心,提升网络空间文化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结合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矢”射新时代湖南网络文化建设之“的”,实现网络空间文化培育的时代化、本土化和民族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对网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创造符合时代、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虚拟空间、活动平台、技术媒介、实践基地等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道理要说清楚讲明白,但任何道理要深入人心,都不能光靠说教,要有一个好的载体,通过积极探索和创造更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有效载体,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富有实效。”全省各市州在网络文化空间培育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络文化内容建设,结合现代化建设中的伟大成就和地域特色,发挥湖南作为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热土的红色资源优势,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等开展革命英烈网络纪念活动,弘扬具有湖南特色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同时也要警惕泛娱乐化所导致的低俗文化,增强网络文娱产业从业者的文明素养和法治意识。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守”正“创”新并举。文化建设有继承与创新两种路径,但这两种路径不是各行其道,而是相得益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关键和条件。网络空间的文化继承,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挖掘符合网民需要的优秀文化资源,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教育题材。网络空间的文化创新,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根据网络空间发展环境变化,深度挖掘网民心理需求,创造、传播、传递对个人和社会有价值的供给物。90后、00后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日益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一般具有偶像崇拜、个性独立、文化自信等心理特点。网络空间文化创新,要积极发挥偶像的作用,通过偶像澎湃出正能量,引导网民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要加大传统文化创新,将中国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实现文化产品本土化、个性化、包容化。利用算法的深度学习功能,将网民感兴趣的文化产品精准推送到个人,避免“千人一面”现象,如推广“古典文化”时,可以根据“汉服圈”“古音圈”“古书圈”等不同人群做到精准化。与此同时,要推动“算法向善”,以免形成“信息茧房”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