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2年02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意栖居,走向广阔

  《十里桃源渡船坡·写生五》布面油彩 黄礼攸

  范迪安

  当代中国油画界,黄礼攸是富有文化理想和充沛才情的中青年代表。在理想和才情基础上,他勤奋努力,专注投入,积累了可观成果。

  多年来,礼攸站在中国油画、中国美术发展的时代进程中,关注中国美术所处的社会条件、文化环境和学术语境的时代特征,多幅主题性油画参加全国美展等重要学术展览,他还乐于组织油画采风和同行学术交流活动。从理论表达到学术组织能力,他都在不断走向成熟,而在艺术追求上,他走向的是广阔的自然天地与生活空间,并不断走出自己的方向和坚实的脚步,他把写意性油画风景写生作为研究课题,锲而不舍,一路精进。

  近十年来,礼攸的艺术足迹遍布江西、安徽、福建、浙江等,踏访过澳大利亚、俄罗斯和欧洲多国多地。他在长期以风景画为主题的创作和写生中展现出学者型的人文关切,注重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与油画语言的融合,在“写意油画”课题上有清醒的认识和持续的实践,作品呈现蓬勃生活气息的同时,也折射对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深入思考和践行。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诗意地栖居”成为他在艺术意境上憧憬、在艺术状态上追求的精神目标。

  礼攸的风景之作是脚踏中国大地、贴近自然生命的成果。写生在当代中国油画界业已蔚成风气,画家越来越意识到投身自然的感受与表达是避免语言概念化、模式化的重要方式,立中国大地、画中国风景、写时代新意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在油画发展史上,风景作品堪称社会历史和生活变迁的写照,也是不同国家文化传统与民族身份的图像印记。以欧洲油画为例,康斯泰勃尔、透纳的风景之于英国工业革命,印象派诸家的风景之于法国现代社会的初萌,德国浪漫主义风景之于理性神学……风景的内容内涵和形式样式都是社会史与心灵史的镜像。礼攸在中国风景上的求索与沉吟,是他有志于在油画风景上探寻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时代的文化命题上的体现,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出发,在写生旅途中思考,将思考的深度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深度。

  礼攸风景写生作品的具体特征,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作品充满时间的可视性。草木树林、坡地浅溪、荷塘微雨、隐水青山,大自然在他的笔下焕发出四季的姿彩与时间的色泽,尤其经过他沉静气质的浸育,升华为一种“情感的风景”。他以对自然真诚的热爱为根,在观察、感受、理解自然中聆听自然的生命律动与声音。《春之舞》中近景的树藤蔓展出生命律动,中景的田埂在新绿点映下焕发了春日生机,远处群山绵延叠印,将观者视角延伸向无垠远方,营造出“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的心灵胜景。《秋天的黄昏》以金黄色基调统摄画面,密布的林木凋零出萧秋的静瑟,枝干的盘错杂生是生命沉寂下内力的蓄发,一种无法言说的壮怀悲情自然生发,画家成为了“老树与黄云的诗人”。

  二是视野总驻落在大自然与人亲近的小千世界之中,田园、庭院、泉石、树木、归鸟等平凡物象孕育了引人入胜的内容。他在《山居秋暝图》中看春来花开,秋来草黄,回归性灵最初的纯粹。他在《洱海》边听水沐风,超然自省,用晴朗的心灵关照万物。礼攸的风景是自己的一方天地,可观可游,不喜不悲,以虚静之心面对尘世往来,收放自如,可谓“林中野鸟数声,便是一部清鼓吹。溪上闲云几片,便是一幅真画图”。

  这两个特征自有它的来路,或曰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与趋向。风景写生贵在写生,油画写生的现场感与直接性更是作品生命力与生机感的体现。在大自然面前的找寻和动笔,为的是获得自然景物景象与自己心灵怦然相触的契机,从心与物游通达心与物的两相冥契。季节变迁带来的大地苏醒与沉睡,草木葱茏与凋敝,天色阳舒与阴惨,都是风景最美也最有内涵的模样。在中国古代绘画中,风景(山水)的“四时”始终是一种令人追寻的意象,既与生命悸动相对应,又与情感相依藉,一如陆机所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也如刘勰所写:“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还如钟嵘所言:“四侯之感诸诗者也”。礼攸对风景“四时”的敏感,正在于他的敏感心灵和内倾性情,也是他与景对话、与物相惜的情感所至。此外,在他的艺术心理上,也多少受到楚文化的浸染。湘楚之地,自古以来崇尚自然、歌咏香草,于自然景色中生发生命的咏叹,将自我心理投射于嘉卉草木,尤其还带几分神秘奇诡的气质。礼攸的“四时”风景油画便是在自然景象更替变化中缔结出时空的永恒,体现了“怀远”与“观近”的结合。

  心物相合的意境需要油画语言的支撑。礼攸丰厚而综合的学养在他的绘画语言中充分体现出来,他的色彩与笔调既得益于他体悟传统的积淀,也源于他对油画本体表现性的不倦追求。在作品中,他的画面结构严整而笔触放松,于具象构形中带写意造型,笔触变化粗中见细,色块叠印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他在色彩运用上擅用补色,强烈的视觉效果下糅化出物象的生命质感,产生空蒙苍润的灵动景观;最为重要的是,他运用油画媒介形成“书写性”的笔调笔意,在造型、表现和意境营造三者间建构起直觉上的共感,体现出中国艺术抽象表达的精神力量,在“写意油画”的共性追求中彰显出独特面貌。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