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果
今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专门阐述,强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湖南实践。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省应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在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文化多元供给、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等方面谋求突破性进展。
打牢基础,夯实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增量”“提效”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硬实力。
增加基础设施数量,推动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以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为指导,完成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一类地区增量20%和二类地区增量30%的五年目标。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建设高新区、开发区等务工人员集中区域的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县级以上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体育健身中心的建设、改造和升级,做好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推广。
提高基础设施使用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适用性。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大型体育场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鼓励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各类文体科普设施在特定时段向社会免费或优惠开放。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在街区、商区、社区、景区打造一批“城市书房”“乡村书屋”“文化驿站”等新型文化体验空间。
拓宽渠道,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
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采取“送文化”“种文化”“融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不断满足人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实现群众需求和文化传播精准对接。推进湖湘文化艺术区建设,实施舞台艺术、美术、影视等文化艺术精品工程,推进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项目和优秀出版物推荐活动。近年来,我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生动的文化惠民活动,为越来越多基层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
培植文化服务队伍,确保可持续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通过专业培训、招聘选拔、项目合作、兼职聘任等方式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拓展文旅融合渠道,促进文化消费。依托公共文化机构阵地,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丰收。挖掘全省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创新服务内容,开发个性化旅游线路,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
优化配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应统筹“人力”、优化“布局”、创新“物力”,不断提升公共文化为民服务的效能。
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巩固专业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扩大社会各界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优先发展基层社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运动员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推动专业艺术院团、体育运动队和艺术体育院校等到基层教、学、帮、带,建立志愿服务下基层制度。
优化市县村服务布局,推进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农村、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的统筹管理使用,实现农村、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
构建数字化服务载体,提升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积极参与技术革新,开发设立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和多种基础资源库、数据库,比如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艺术展示厅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